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墨香与稻香里有着故土的过去和未来

石栩凡(浙江省浦江中学高二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2月28日   03 版)

    在重视传统书画艺术的家乡,我是在墨香和稻香的环绕下长大的。我出生在浦江,一个位于浙江省中部,拥有1800多年建县史的小县。尽管家乡不大,却素有“书画之乡”“诗词之乡”的美称。几百年来,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方增先、吴山明等出身于浦江的书画名家,用笔墨丹青描绘出时代画卷。他们的故事与作品,犹如一册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被我们这些后辈细细品读。

    家乡的学校,不论规模大小,都很重视传承这份文化基因。我十岁开始学习软笔书法,第一次走进书法工作室时,立刻被大小、颜色、形状各异的毛笔深深吸引,想象它们饱蘸香墨,舒展地舞蹈,运笔行云流水,泼墨熠熠生辉。我本向往学习写飘逸潇洒的行书,但是书法老师却让我从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的隶书开始。笔画练习枯燥乏味,老师很严格,甚至有些苛刻,使我一度产生了放弃学习的念头。然而,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我渐渐体会到隶书下笔饱满、结笔轻盈、严谨有加、张弛有度的魅力。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从对书法一无所知到有所感悟,其间还获得了省级奖项。

    我所感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课程,也是一种社会氛围。对于国画,我的最初印象便来自家乡的吴山明美术馆。美术馆就坐落在我的小学旁边,学校常常组织学生去欣赏吴山明的国画作品。其作品尺幅之大可占整面墙,画中各色人物神态丰富,细致独特,甚至脸上的细纹都能被水墨勾勒出来。每次参观,我都震撼于国画精巧与写意的完美融合,沉浸在诗意和美感中许久。浦江这个小小的县城,每年都会举行中国书画节,名家会展、现场创作、精彩纷呈。我数次代表学校参加这项活动。书画节的样子年年都在变,又好像从来没变——变的是书法家和画家们的作品内容,不变的则是对文化初心的坚持。对我来说,墨香就在身边,文化养在心间。它教会我努力,教会我坚持,让我从中国厚重的文化传承中汲取力量,品味到沁人心脾的诗画芬芳。

    如果说家乡的书画文化让人在精神上拥有美的享受,那么家乡的上山遗址,作为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则让我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精妙智慧。我的老家就在黄宅镇上山村,和山上遗址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2006年,我出生那年,上山遗址在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讨论会上被正式命名。童年的记忆里,多少次,我和同伴们奔跑在灿烂阳光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穿梭在金黄稻草屋顶的两座博物馆中,定睛欣赏加炭红衣陶大口盆、双耳陶罐、平底陶盘,以惊异的目光注视着迄今发现最早的栽培稻的稻米,心中无数遍想象我们的祖先在万年前在这里弯腰插稻、割稻的场景,尝试着体会他们为家人、族群辛劳耕作的心情,似乎看到他们抹去汗水却露出满足的笑容,闻到了收割水稻时的缕缕清香。

    不论是实实在在的历史遗址,还是抽象无形的文化技艺,这些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的元素,都在成长路上滋养着我的心灵。它们来自遥远的过去,却有着历久弥新的力量,让今天的我更加自信、更加包容、更能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每当我骄傲轻飘,总会拿起熟悉的毛笔、用三指的力道写出一笔一划,心自然就沉了下去。每当我烦躁焦虑,我会走进上山遗址的陶罐口盆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长河之间,在穿越时空中感受似水平静。成长在墨香与稻香的环抱下,我的生活因此更加丰富,灵魂也得到了别样的色彩。今后,我将探寻历史之海的更深处,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携手同行。

石栩凡(浙江省浦江中学高二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2月28日 03 版

文化自信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择一事终一生 “寂寞”里是非遗技艺的完美精湛
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有灵魂的小书店就像属于你的温暖书房
墨香与稻香里有着故土的过去和未来
“云端”上,千百年的文明就在眼前指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