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1月1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本报专访达沃斯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

达沃斯论坛既是观望世界的窗口也是展示中国的舞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1月19日   10 版)

  2023年1月16日,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达沃斯论坛)在阿尔卑斯山下的瑞士小镇达沃斯拉开帷幕。这是自2020年年初疫情发生以来达沃斯论坛首次线下举行,来自130个国家的超过2500名代表出席论坛。

  与3年前相比,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冠疫情全球跌宕蔓延,俄乌冲突无休无止……这些危机引发了供应链断裂、阵营分化对抗、通胀水平高企等一连串次生反应。正是在此背景下,今年的达沃斯论坛将主题定为“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

  通往未来之路并非坦途,但人们总是向着光明而行。在持续不断的地缘冲突中,今年达沃斯论坛创下了企业参会规模最高纪录。显然,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走出分裂和冲突的阴影,重寻对话与合作的契机。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中国自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以来首次在重要国际舞台上亮相,世界对中国充满关切和期待。当美国、英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面临衰退风险之际,中国社会活力却将持续释放,为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信心和力量,并将推动经济再全球化。

  在和平发展的黄金时代,全球化是一种普遍的信念;而在分裂的、碎片化的当下,全球化的前景被重新审视,并衍生出“去全球化”“反全球化”“慢全球化”“再全球化”等诸多概念。不过,在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看来,全球化或许会进入一段充满挑战的时期,但它依然是未来世界的主流发展方向。他坚信,全球化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大有作为也大有可为。

  时隔3年,达沃斯论坛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又有哪些不变?调整防疫政策后初登重大国际舞台,世界对中国有什么样的期待?达沃斯论坛一贯奉行的全球化理念,未来将何去何从?就这些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对与会的达沃斯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进行了专访。

  中青报·中青网:疫情发生3年来中国代表团第一次线下参加达沃斯论坛,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期待。您能否介绍参加本次论坛的中国代表团的情况?

  陈黎明:世界已经隔离了3年之久,所以这次达沃斯论坛举办得非常及时,国际社会都高度重视。由于疫情影响,为了保障所有参会者的健康,我们采取了一些举措,对注册参会人数也有限制。即便如此,企业代表还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参会政要的规模也非常庞大。

  中国代表团分为政府团和企业团,政府团有15名代表,企业团有来自25家企业的共约45名代表。从参会总人数看,这次论坛共有2500多名注册代表,中国代表团总体参会数量占2%左右。从企业参会情况看,这次论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企业参会规模,大概有1500人,中国企业占3%左右。我们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加入世界经济论坛的平台,因为这个平台既能为中国打开一扇观望世界的窗口,也能为中国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中青报·中青网:据您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观察,外界最关心哪些与中国有关的问题?

  陈黎明:外界对中国最关注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许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中国的一举一动对全世界都影响深远。中国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中国经济未来表现如何……所有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技术、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领域,都是世界关心的议题。许多全球议题如果没有中国参与的话,至少是不完整的。

  在某些领域中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环境、技术和能源问题等领域,都作出了很多成就,也可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如今中国有了明确的双碳目标,但国际社会还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如何规划实现这个目标的路线图,因为它涉及技术、金融、工艺流程等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

  中国政府也相当重视此次达沃斯论坛,刘鹤副总理亲自率团参加本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与会者都热切期待中国代表团到来,希望从刘鹤副总理的发言中了解中国的最新变化,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的变化,以及防疫措施的新调整和它的后续影响,包括长期和短期的影响。

  中青报·中青网:与3年前相比,您认为达沃斯论坛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不变之处?

  陈黎明:与3年前相比,世界变得更加分裂、更加碎片化。国际社会目前面临着包括地缘政治挑战在内的诸多挑战,尤其是俄乌冲突和中美关系。这些地缘政治问题引发的次生影响绝不局限于这几个国家。比如,俄乌冲突导致了全球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供应链危机等,中美贸易摩擦也给全球供应链和制造业造成了很大冲击。此外,疫情给全世界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病毒或许会离开我们,但疫情带来的影响却会延续很久。

  不变的是达沃斯论坛的本质。我昨天发了一条朋友圈,一个朋友看了后说,“我十几年前参加论坛的时候,达沃斯小镇就是这个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达沃斯小镇没有改变,我们提供的对话平台也没有改变。虽然随着国际形势、科技、经济、气候等各方面的变化,达沃斯论坛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题,但其宗旨一直是倡导通过对话与合作,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从成立到现在,世界经济论坛都秉持着独立且中立的立场,为各方提供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中青报·中青网:这次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在分裂的世界中加强合作”,请您介绍一下这一主题的含义。

  陈黎明:我们说“更分裂或更碎片化的世界”,这不是展望,也不是预测,它已是一种现实。尤其是在中美发生贸易争端之后,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对“去全球化”和“慢全球化”的讨论,最近还有一个新的口号叫“再全球化”。再比如,“脱钩”也导致世界变得更碎片化、更分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希望各国能通过对话找到一些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无论是碎片化的世界还是地缘政治冲突,都不会使世界更美好,只会使局势更恶化。很多问题都不可能通过冲突来解决,枪炮只会制造更多的创伤,贸易战只会制造更多的分裂,最终还是要回到谈判桌上。所以,与其制造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不如通过对话与合作,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青报·中青网:达沃斯论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全球化,但是,当前“去全球化”“反全球化”等声浪渐高,极右势力、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等思潮在某些国家兴起。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黎明:我始终坚定地相信全球化,因为全球化并不是振臂一呼就能形成的格局。全球化有漫长的历史沿革,它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代。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国际贸易,中国的丝绸甚至卖到了意大利。当然,那个年代真的是“慢全球化”,因为当时的国际贸易受限于多种因素,比如运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有了蒸汽机,有了火车和轮船,交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运力。全球化是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开始加速的,但真正进入提速阶段也就是过去二三十年。

  我不认为“去全球化”是一种新趋势,因为资源禀赋差异不可能消除,技能差异不可能消除,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除,人员流动也不可能消除。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确实需要对某些问题加以管控,但这需要通过对话制定规则,在一定框架内解决问题,而不是把澡盆里的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出。我认为,全球化可能会进入一段充满挑战的时期,但它一定还会持续。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世界不能因噎废食。我认为,全球化依然是未来世界的主流发展方向。

  中青报·中青网: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少数人认为,全球化导致了资本转移或本土失业率的上升,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某些政客以此大做文章,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列为转移国内矛盾的“靶子”,以此推出涉华议案刺激国内经济发展。对此您怎么看?

  陈黎明:美国经济复兴不是取决于中国做什么,而是取决于美国自己做什么。如果我们相信市场经济的话,就应当相信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好手段。美国不能一方面说自己主张市场经济,一方面又大肆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到处留下政府的“指纹”,这对于经济健康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当然,我们不能低估美国的竞争力,因为美国毕竟是世界上最大的创新资源池,美国的创新能力依然非常强大。

  不过,贫富差距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但这需要通过调节机制加以管控。这并不意味着要“杀富济贫”。杀富济贫不是有效的调节手段,还是要通过制度性、法律性或市场性的措施加以调整。企业经营要靠企业家,他们是最懂市场运营的群体。

  当然,政府有政府的角色,因为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合理,需要认真思考。比如,政府在标准制定、劳动安全、环境和员工保护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中青报·中青网:有没有中国青年参加本次达沃斯论坛?青年群体在达沃斯论坛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陈黎明:据我所知,来自全球的160多位青年以全球杰出青年、全球青年领袖和社会企业家的身份,参与了本次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十几位青年代表。

  当今世界,年轻人在塑造未来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并发挥着积极作用。面对全球挑战,青年群体以勇气、承诺和创造力持续发声,并通过提供创新解决方案采取积极行动。世界经济论坛为这些杰出青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促进他们交流学习、碰撞思想,擦出智慧的火花。年会期间,我们期待青年在气候与自然、前沿科技、公平和包容、技能和就业、健康等话题上的发声和行动。  

  本报北京1月1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文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1月19日 10 版

达沃斯论坛既是观望世界的窗口也是展示中国的舞台
世界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充满期待
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 悲观还是乐观
智库预测:中国经济规模2030年将超美国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