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晖洒向黛色远山,一列绿皮车,静静地停靠在沪昆线上的一个小站旁。站台上, 几名铁路工人,踩着明快的鼓点,随节奏摇摆欢唱,没有灯光舞美,也没有一把“像样”的乐器,明黄色“演出服”上布满油污,这是他们工作一天后留下的。
鼓手万程堃摇晃着脑袋,热情动感地敲击着斑驳油漆桶制成的架子鼓,奏出“钢铁味”十足的鼓点。这个面容清秀,爱笑的大男孩,是这支乐队的“灵魂人物”,主导着整支乐队的节奏。
万程堃是鹰潭工务机械段的一名青年线路工,工作内容是检修、养护铁轨。每次外出作业,短则半月,长则半年,绿皮火车车厢改造的“宿营车”,就是万程堃和工友们流动的“家”。
常年漂泊在赣闽铁道线上养护线路,孤独、寂寞时常伴随着这群五湖四海的年轻人。4年前的一天,万程堃召集了5名工友,决定组建“铁道音乐队”。队员们都算不上是专业选手,可音乐的种子早在他们校园时代就种下了。
在外人看来,铁路工人“玩乐队”,就是“天方夜谭”,无论是前期筹备还是后期开销,“成本”都太高。即便如此,3名90后和两名00后还是默契地达成共识:要把“天方夜谭”,变为“天天夜弹”。
队长万程堃精心规划,在流动的“大篷车”里隔出一个独立空间,结束一天工作后,队友们就聚在这里,交流、创作或排练。绿皮车内这个不足4平方米的角落,亦是他们的“诗与远方”。
“没有乐器,咱们就自己造。”“主吉他手”万文超的提议率先打破僵局,几番热烈地讨论后,大伙儿“脑洞大开”,一致决定将身边的废旧器材“变废为宝”制成乐器。
于是,这个不足4平方米的房间里,每天下班后都“人气爆棚”。万程堃和万文超负责设计乐器构造,吉他手姜子怡、鼓手黄蓉合作绘制草图、主唱王琦琨忙着找配件和器材,其他班组的工友,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纷纷献计献策。
几经修改打磨,一张张乐器设计草图出炉,待到周末,开启“沉浸式”制作。大伙儿钻进电焊配件房,一忙就是一整天。操作间里,打磨机、切割机火花四溅,机器声震耳欲聋,钢板、铁片、油漆桶……一件件冰冷的器件,在他们手中,被重新赋予“生命”。
两天后,当废弃铁板、铁丝制作的“机械吉他”、报废钢条焊成的“马林巴琴”、空油漆桶拼装的“架子鼓”,从配件房里“闪亮登场”时,双眼熬得通红、满身铁屑油污的王琦琨和万文超,兴奋得互相捶了一记肩膀。
乐队的排练时间并不固定,白天作业,就晚上排练,若是赶上晚上作业,几个年轻人就等养足精神后,再聚一块儿交流、切磋。起初,他们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抖音热歌,总演绎“别人的故事”,多少让王琦琨觉得少了点“灵魂”。慢慢地,他们开始将创作视角,对准身边的铁路人,创作出《梦在飞翔》《大篷车之歌》等原创歌曲。
万程堃包揽了谱曲任务,填词工作则由全队成员全体完成。创作过程中,队友间也会因一个词、一句话,“吵”得不可开交。这个时候,鹰潭工务机械段工友临时组建的“大众评审团”可以帮助一锤定音。
乐队成员们唱的歌常常和“铁轨”有关,听歌的观众也常常是省内各个机械段同样和铁轨打交道的一众工友。几年下来,“铁道音乐队”在南昌铁路局管内已小有名气,每年下基层慰问演出,“铁道音乐队”的节目总能“燃”爆全场,有他们的舞台,从来不缺鲜花、掌声和欢呼声。
几年前,乐队成功“出圈”,受邀前往电视台录制节目。节目中,“钢的编钟”“钢的琴”“钢的古筝”……几件由废旧钢轨制成的乐器,被搬上舞台,偌大的演播厅瞬间“变”小了。明晃晃的灯光下,队员们穿着黄色制服,卖力弹唱,这是属于这群铁路青年的青春记忆。
“爱好音乐”是这支乐队唯一的准入门槛。这几年,有人因为工作变动,离开乐队,也有年轻人,因为工作调入,陆续成为乐队的新生力量。他们中有的爱摇滚乐,有的爱流行乐,有的喜民谣,有的善说唱。工作之余,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发挥到极致。
00后姑娘姜子怡和黄蓉,性格“一个像夏天,一个像秋天”。姜子怡擅长尤克里里,黄蓉精通打击乐器。无论是否正式演出,每次上场前,俩人总会把心爱的乐器,精心调试好几遍。乘着绿皮车南来北往,常年穿梭在闽山赣水间的千里铁道线上,姜子怡觉得,“与铁轨相伴的日子是寂寞、枯燥的,音乐是最好的‘调味品’,拿起乐器的一瞬间,所有烦心事都烟消云散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