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1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以温柔的姿态接入老人慢速播放的世界

刘欣然(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1月31日   03 版)

    连接“鸿沟”两端的最好桥梁仍然是真诚与平等,是生活琐事的融合和心理距离的拉近,它来自内心的接纳,以及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用笨拙回应笨拙的努力。

——————————

    在2023年春节,我想先说2022年的一件事。

    2022年暑假,我在小时候生活的村子里做大创的田野调查,是一个关于农村老年人手机使用和数字适应的课题。一周时间里,我和同专业的好友们由外婆领着,走亲访友做访谈。一段时间下来,我也总算能相对流畅地听懂无锡话。

    那是我真正深入老年人所面对的“数字鸿沟”话题。早先搜集资料和文献时,我们以为已经用知识和理论把自己武装得足够彻底,但直到进入情境才发现,所谓“鸿沟”并不在于技术的操作难易,而在于对年老的认知深浅。

    访谈里,老人们不断提及“自己老了”,这是一种主观认知的年老状态。老人的时间观是从生命消亡的终点向前逆推的,对年龄的感知,也来自抚养、观察后辈时感知到的人生阶段对比。因此,他们很容易产生落伍感,遇到技术问题时天然地倾向寻求年轻群体的帮助,也天然地被自己的身份赋予了耻感。

    于是,外婆拉着我帮忙清理手机应用时,总是别扭地撇过脑袋,不知是因为不感兴趣还是不好意思;村里一位爷爷接受采访时,说着“我不学,学不会”,听完我们介绍的操作指示后,又兴奋地说学会了,要和女儿炫耀一下。

    也许是因为2022年的这段经历,今年春节回家再次见到长辈们,总觉得熟悉又陌生。

    春节期间,奶奶到城里和我们住了几天。初四上午父母要去看电影,留我和奶奶在家留守。去叫奶奶吃午饭的时候,她很惊讶地抬起头看我:“吃什么?”

    “馄饨。”

    “下好了?”

    “对。”

    “我的也下了?”

    “是的。”

    奶奶的眼睛突然亮起来,还带点骄傲的色彩,我忍不住想笑。然后她麻利地翻身起床,被子抛起又落下。因为化疗,奶奶的头发都剃了,她戴着绒线帽子,此刻好像个孩子。我凑上去,用笨拙的无锡话问,她刚才拿着手机在做什么。她朝我递过来,说是在看小说,第一百零三章,好像是某个网络小说。

    我很想再评论几句“套套近乎”,但是家乡话词汇库已经告急,只好先撤退,临走前看见奶奶笑意盈盈地看着我。

    在那一个瞬间,有种陌生的成就感涌现。幼时住在外婆家更多,和奶奶的交流很少,面对她时总带些胆怯和“社恐”,但此刻只觉得温暖亲切。或许,跨越鸿沟的沟通不是在拿起手机示范按键操作的时候,而是在用乡音说出“馄饨下好了”的时候,在我好奇地了解小说内容的时候,在我们彼此之间的障碍消弭、面对面交流的时候。

    如果需要年轻人做得更多,那么年轻人是否提供了完善的可依赖感和亲近感,是否以一个温柔的姿态从迅速发展的时代,接入到老人慢速播放的世界中,是否平等地理解抖音视频、网络小说和红歌播放在老人娱乐生活里的重要位置,都是能否消除耻感的关键因素。

    参与他们的生活日常,了解他们在浏览网络小说和抖音视频时在想什么,和教会他们技术操作一样重要。“数字包容”的说辞是冷的,所谓接入、使用、素养鸿沟的概念也是。而真正的包容重点不在数字。技术只是手段,关心才是目的。跨越“数字鸿沟”的最终意义,在于尽可能消除迅速发展的技术社会中老人的不适与耻感,而非强加技术于人。因此,连接“鸿沟”两端的最好桥梁仍然是真诚与平等,是生活琐事的融合和心理距离的拉近,它来自内心的接纳,以及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用笨拙回应笨拙的努力。

刘欣然(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1月31日 03 版

用“返乡日记”记录熟悉而陌生的附近
为何今年人们对“烟火”爱得如此深沉
以温柔的姿态接入老人慢速播放的世界
小县城没有“疫情文学”只有韧性
我终于说服外公外婆接种了疫苗
伦敦留学的年味儿:无处不在的仪式感
让石川河更美好 我给政府平台提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