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2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寒风中的温暖守护者

李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 龚蓉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2月06日   06 版)

    深冬的内蒙古西部乌海地区寒气逼人,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乌海车务段乌海西站编组场上灯火通明,“青年调”(乌海车务段乌海西运转车间甲班第一调车组,1961年成立,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等多项荣誉称号——编者注)的调车员们正在股道间穿梭忙碌。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里,27岁的调车员张林辉和工友们却全身冒着腾腾热气,在“冰火两重天”中守护着电煤高效运输。

    乌海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年产原煤5000万吨左右,乌海西站作为煤炭周转运输中枢,站内有多条专用线连接周边厂矿企业。调车员们白天将到达的空车送到专用线内等待装车,夜晚再将装满煤炭的车辆取出,按照不同去向编组、解编,及时发往目的地。

    每逢煤炭“迎峰度冬”窗口期,调车作业量都要比平日增加30%以上。为此,他们只能和时间赛跑:排风、摘管、提钩、拧闸……边忙乎手里的活,张林辉边介绍:“从晚上8点接班到次日早8点下班,要解体、编组列车近1000辆车,一个班下来最少要走3万多步,每半个月就要换一双鞋。”

    张林辉与工友们个个身着厚重的棉衣、顶着刺骨的寒风,帽子上、衣领上凝结出一层白霜。张林辉说:“低温下的列车制动风管十分僵硬,作业时特别要注意,以防夹到手指!”他用膝盖顶住冰冷的地面,一手扶起远端风管,另一只手用力抓起近端风管,随着“咔嗒”一声,两个接头紧紧咬合。

    “领车”是调车员冬季作业最大的考验,既要时刻瞭望列车运行情况,又要准确观测安全距离。从专用线返回站内需要运行约15分钟,在此期间调车员需要一直扒乘在车梯上。装满煤炭的车辆在寒风中更为“凶猛”,全身贴在车辆表面,整个人仿佛“抱着”大块冰,隔着几层衣服仍冰冷刺骨,浑然不觉间,他们的衣服上和脸上已经沾满了尘土。

    “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工作环境已经好很多了。”据工友们介绍,曾经的乌海西站四周有五虎山、梁家沟、教子沟等大大小小十余家煤矿企业,当时煤炭抑尘等条件滞后,每到专用线作业完后,调车员们往往只有眼睛和牙齿是白的。由于车站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每逢春秋两季,沙尘暴肆虐,大风起时,黄沙遮天蔽日,能见度不足,眯着眼前行都十分艰难,一个班下来,每个人的衣服里少说也有二斤沙子。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青年调”的首任调车长就为组员们立下“军令状”——“四个不变”,即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变、苦练基本功的传统不变、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不变、团结一致的作风不变。52多年来,“青年调”先后更换了22任调车长,但这条“军令状”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一代代调车员的“家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青年调”成员多为入路不足两年的青工,张林辉已经算是调车组里的“老资历”了,工作间休时间,他也经常给年轻的工友讲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一如自己的师傅那样。

    “看着自己亲自调运的煤炭列车出发,点燃万家灯火、温暖千家万户,虽然身体累点,但心里特别开心。”随着列车缓缓启动,张林辉跺了跺麻木的双脚满是自豪地说。

李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 龚蓉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2月06日 06 版

无论台前幕后,都是青春绽放的地方
走向远方的山山水水:一个“火车迷”眼中的春运故事
李军:出门在外,我就像他们的半个家人
来了这里,就要当好天路的“轨枕”
寒风中的温暖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