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癸卯之交,我收到了一份来自星空的新年大礼,我的绘画作品《列星耀华》在中国空间站展出。这一刻,千言万语难写心中的激动。
儿时的我即对星空有了兴趣。也多亏萝北县城人口少,光污染小,子夜随便找一个开阔地,就能南眺银河,北寻北斗,念叨着那些从纪录片上听来的念不顺的梅西耶天体。偶尔也会凝视星宿间的黑暗处,想象千百公里外,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星空默唱《东方红》。
进入初中后,不满足于简短而不解渴的新闻报道,我从学校的阅览室里找到了科普期刊。国内外前沿天文研究,诸如快速射电暴溯源学说、“悟空号”发现的粒子能量“大拐折”、系外行星搜寻、引力波探测……我看到了一个宏大的天文世界。
我现在就读的高中有一台赤道仪——这恐怕是全萝北县唯一一台大型赤道仪。我兴奋地向学校申请使用。升入高中第一个寒假,学校的天文观测室的观测窗打开,我就和指导老师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操作赤道仪。第一次使用天文望远镜,事先没有制订观星计划,索性从月亮看起。凛冽北风扰动着低层大气,搅得锯齿形的弦月边缘不停地抖动,苍白的月表颇像朔风中寂冷的北国荒原,一片肃穆。调转镜头,对准奎宿二,所见又令我惊奇,一个闪着蓝白色的光团在视野里来回跃动。再转镜头,似乎有一个极暗弱的星团,连我都不确定是否真的看到了。我既满意又失望,满意在于第一次触摸了天文望远镜,完成了生命里第一次天文观测;失望在于没有准备,没见到报刊上那些令人惊叹的深空天体,也没选好时机,糟糕的大气视宁度让观测效果大打折扣。
地处偏远让我很难有参与天文实践的机会,但这并不妨碍我将目光投向理论研究领域。去年国庆节前夕,我在学校的阅览室偶遇了一本载人航天领域的学术期刊。90分钟的阅览课,只够我看完其中一篇论文。其中,仅仅是对细胞的分选,就有结合声学、光学、磁学等多学科的不同方案。对于各种变量的细致分析,严谨的推理思路,夹杂于文字间的数据图像、设备的概念图,让我有一种站在科研实验室中与科学家对话的感觉。而这仅仅是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的冰山一角,我不由得对未来可能从事的科研工作产生更多期待。
再次拾起画笔,勾勒我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敬意与向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份来自星空的嘱托,我已查收,正在执行。
郭睿(16岁 黑龙江萝北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