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海的外企也很关心。
近日,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举办“政府事务和公共关系研修课程”,邀请曾在政府、媒体等机构工作的资深业内人士给外企人员培训,培训内容与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有关。不少参与培训的外企人员想知道,如何更熟练、方便地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还将如何扩大开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开放的中国大市场,一定能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每年的全国两会是一个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制度的重要“窗口”。在政府换届之年,在逆全球化冲击之下,中国继续扩大开放,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已经释放明确的信号。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认为,“得益于市场的强劲活力,中国经济呈现的上行趋势将持续,外资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参与中国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外资外企信心稳住了
去年12月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浙江率先启动“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广东、福建、四川等多个外贸大省也开启了“组团出海”抢订单模式。当时有人感慨说:“一次见面胜过千封邮件。”
今年年初,广东又提出落实“制造业投资10条”“稳外资12条”和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谋划引进一批新的百亿元级、百亿美元级大项目。海南准备更大力度“走出去”“请进来”,实施国际大招商行动。上海、福建、湖北、重庆、安徽等地也“官宣”了吸引外资的实招。
疫情3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对于全球化投资、分工和协作多了一丝忧虑,有的将制造基地搬到东南亚,有的在考虑“中国+1”策略:将集中投资于中国的产能分散,转移到其他国家。
但中国这座“世界工厂”依然有着强劲的吸引力。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实际使用外资首次超过1.2万亿元,引资规模依然位居世界前列。
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难以被替代。这从很受关注的苹果公司产业链就能看出来。去年10月,苹果公司公布了190家主要供应商名单,其中91家是中国公司,占比47.9%。
“从行业领域看,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在新能源、低碳产业等多个领域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重大机遇。”蒋颖认为,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这些都为包括大型跨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创造了新机会,吸引它们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达能中国、北亚及大洋洲总裁谢伟博(Bruno Chevot)最近也在关注全国两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让他相信,2023年中国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14亿人的消费市场仍然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大市场’,也将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机会。”
制度型开放:透明、稳定、可预期
防疫政策调整后,举国上下全力“拼经济”,外资外企也纷纷加码布局中国市场。从今年前两个月来看:在江苏,博世集团、可口可乐相继签约苏州,16个外资项目落户苏州市吴江区;在山东,济南1月新设外资企业27户,同比增长42.11%;在上海,又有20家跨国公司正式加入“‘魔都’总部朋友圈”。
前不久,中国德国商会公布的2022年德企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仍有51%的受访企业打算未来两年增加在中国的投资。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说,今后我们将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对外开放,继续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新机遇、新动能。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龙宇翔受邀列席今年的全国两会。在他看来,在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加快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无论是市场地位、规模还是潜能,中国经济都足以让外资外企“保持兴趣”。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我国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使更多更好的制度创新成果得到复制和推广。
制度型开放的例子还有很多。最近5年,我国积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全国版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缩减到31项;全国自贸试验区数量达到21个,在投资、贸易、金融、人员流动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开放举措;在海南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并推动其生效;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
龙宇翔认为,制度型开放是聚焦规则与制度层面的改变,是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的市场规则,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相比于过去我国实行的渐进开放模式具有全面、系统、稳定特征,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曾表示,过去40多年中国属于政策型开放,而当前中国有条件转向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最大的特点是透明、稳定和可预期,这对增强国内外市场主体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尤为重要。
外资外企迎来第二轮“本地化”
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弟担任董事长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服务上千家外资企业,这大约占了他们30%的业务量。因此,这些年朱建弟一直很关心同对外开放有关的法律和制度,尤其是2019年审议通过的外商投资法。根据他的观察,外商投资法实施5年来成效显著。2022年下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外商投资法实施情况开展了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普遍赞赏我国近年来持续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实施了《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以下简称“目录”)。这份目录将先进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在医药制造、半导体、新材料、计算机与通信、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均新增或扩充了产业条目。此外,目录还关注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领域,并且持续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也注意到,新版目录比上一版增加了200多条,近期我国还出台了鼓励制造业引资和外资设立研发中心等专项政策,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勤劳创新的劳动者,对外资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我国吸引外资的综合实力和优势显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外资企业在先进制造、现代服务、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都将大有可为,将获得更好的发展。”顾学明说。
实际上,疫情以来外企仍在扩大对华投资,并且加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松下计划在2022-2024年投入超500亿日元,在中国新建或扩建10座以上家电及空调设备工厂。去年6月,宝马集团投资150亿元人民币的沈阳里达(Lydia)工厂正式投产,这是宝马集团在沈阳的第三座整车工厂,也是宝马在中国市场目前最大的单项投资项目。
在高端制造之外,跨国公司也在加快布局在华研发中心。今年1月12日,施耐德电器关键电源创新实验室在上海启动运营,将负责关键电源、储能等产品系统的全球研发战略。去年12月,雅诗兰黛中国创新研发中心揭幕,这是其首家集研究、配方、包装和工程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中心。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8.3%,占全国36.1%,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服务分别增长56.8%、35%和21.3%。
作为跨国企业服务机构的负责人,蒋颖也注意到许多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增加投资或扩大生产规模的现象。在她看来,外资企业正在中国经历新一轮“本地化”过程:刚进入中国时,大部分企业将中国视为“世界工厂”;接着,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不断提升在华产业链的附加值;如今,鉴于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外资企业正在第二轮“本地化”,让其产品和技术更好地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增强 綦智鹏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