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共在小组讨论中发言4次。他所在的全国政协农业界,过去几天都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粮食保供、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的话题。他数了一下,此次全国政协农业界的70人中,院士超过10位。
“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但无论是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还是对未来工作的建议,都重点提及了‘三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新一届政府工作提出了8个重点方面的建议,“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就是其中之一。
“一如既往地重视”是不少代表和委员的感受,对于乡村振兴这个老话题,很多委员都有新思考。处于5年过渡期的各脱贫县、脱贫村,眼下既要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又要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继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有的委员表示,乡村振兴的复杂程度远大于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
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委员们提出了很多建议,但建议的终点都是“人”。用杜志雄的话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提到的5个“振兴”,每一个的推进与实现都需要人,“尤其是那些真懂农业、深爱农村和农民的青年”。
要靠产业留人
王传喜已经记不清返乡青年从哪一年开始变多。10多年前,代村以种植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模式已有起色。这个靠近县城的村子“地多人多”,借着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上的优势,盘活了土地资源,商贸城、农业公园、商业街等一系列新地标接连出现。
王传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如今,在代村拿工资的员工有1000人左右,有一半年龄在35岁以下。对于代表委员们关心的“乡村缺人”问题,他说,还是要靠产业留人,破解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业并举”。
另一名村支书王春,也在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上下足了功夫。“普通小麦以前只卖三四元一斤,现在的有机小麦能卖到快20元一斤。”这个带领全村探索有机农产品发展的山西人,是山西省灵丘县红石塄乡下车河村党支部书记。他把车河村发展有机农业社区的扶贫模式带到了“2018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该模式还入选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
“我和村民们说,咱就是给自己干活,不要以为是给人家干。”王春和他带头打造的有机农业社区也成为多名代表委员调研的对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就去过车河村多回,该校农学院从2013年起就与车河村合作,那一年,上、下车河两村合并成立了车河有机社区和灵丘县道自然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
2021年,孙其信给当时的车河社区提出3个建议,其中之一是要更加积极推进有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新模式。在他看来,有机农产品作为农产品中的“高档货”,必须走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让高端产品具有高端价值,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高端需求。
“有了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支持,在技术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太大问题,目前头疼的是规模不够大。”王春告诉记者,前几年北京有一家超市老板打来电话订鸡蛋,让一个星期供10吨鸡蛋,“我不敢接这个活,就是全县,也没有这么多鸡蛋”。
“不进则退,进慢了也退”
相比王春遇到的难题,王传喜面临的压力可能更为多样,“就蔬菜种植而言,产业规模做大了以后,就得开始面对品种升级、品质保障、营销创新等多方面的挑战”。王传喜说,2020年的秋天,一个农企园项目在代村落地,对周边村庄的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年生产加工各类蔬菜10万吨,“产品销售范围覆盖山东、江苏、内蒙古等全国多地,远销日韩,大幅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
谈到如今农产品市场的竞争状况,这位打赢过“脱贫仗”的基层委员说,“不进则退,进慢了也退”。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产业振兴是基础。而就乡村产业和产品创新而言,不仅需要人才、技术和物质投入,还需要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的跃迁。对此,杜志雄分析说,现在有比较多的农产品事实上已经进入供给相对大于需求的阶段。“在这样的农产品市场格局下,可能需要解决错季供给的问题,解决生产者直接与消费者对接的问题。与此同时,广大农民也需要一些行(产)业组织给予数量及价格方面的指导,以更充分的市场信息来引导生产,合理规划供给数量,降低市场风险”。
更多的变化正摆在村干部、农民和逐渐成长起来的“新农人”面前。为了提升村子的吸引力,王春还给有机社区设计、布置人文景观,比如在废弃轮胎里种花。他告诉来调研的专家,“在村里当干部,就跟过日子一样,今天弄个柜子,明天弄个椅子”。
手机也成为这些乡村振兴带头人必用的资源。用王传喜的话来说,“手机慢慢成为新农具”,不仅能够直播带货,与潜在的消费者相连,还能分享更多农业生产、乡村生活的片段。
杜志雄就在短视频平台观看了多省的土特产视频,“一些视频呈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农户的日常生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卖产品。讲故事,这就相当于带着消费者在体验当地的文化,也是在展示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杜志雄看来,这种以“三农”为叙事对象、内容的视频,代表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脉动,尤其反映了“三农”领域变化最快、最活跃的一些农业生产者和从业者的行为。“本质上说,这还涉及对一些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他补充说,在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消费者面临更多选择的情况下,农产品销售越来越需要从过去单纯地卖产品向“既卖产品也卖(展示)产品的生产过程”转变。
无论是久违的乡间美食,还是记忆中的村居生活,越来越多的乡村场景被更多人看到。王传喜注意到,以“三农”为“主角”的视频越来越多,视频质量良莠不齐,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年轻人对于农村与“新农人”的兴趣与关注度。“只有逐步地转变对于乡村生活、农业生产的认识与观念,才能真的为乡村振兴寻出路、谋发展”。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生态价值。正是这些潜在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杜志雄说,只要乡村的这些价值不断地被发现、被挖掘出来,乡村就能够为经营人才、技术人才、治理人才等多种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场所。乡村,特别是其中一些条件优越的乡村一定能够成为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这里同样也是大有作为的空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