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不断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江苏省首批诊改试点高职院校之一,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紧密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以服务教学为中心,建成校本教学应用与管理一体化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深入落实和诊改常态化运行提供了强力的平台支撑,实现了“资源可追溯、过程可监管、质量可评价”的教学信息化目标。
为教学数字化奠定平台基础
学校基于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教育教学信息化确立的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四化”目标,围绕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教学管理、服务质量监控四大环节,自主开发集两链打造、监测预警、诊断改进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化、全覆盖校本教育教学一体化信息平台。
通过一体化平台,学校开展教学源头数据采集。学校按照“事前设定目标标准、事中进行监测预警及事后开展诊断改进”的运行流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结构化、信息化管理,为课务安排、授课计划制定、教学实施及习题试题关联知识点奠定基础。
学校在平台开展授课计划制定与审批,为教师线上备课及质量管理部门监测课程教学进度奠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平台建设线上课程,上传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授课计划安排教学日程,布置课前课中课后任务。
借助教育教学一体化信息平台,学校实现在线教学管理。质控部门及二级学院(部)质控人员通过平台数据分析每门课程教学计划执行及全校教学运行情况,配合线下听课及线上巡课,增强了督学督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教与学质量管理精细化
上一个学年,全校800余门课程利用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催生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质量管理,带动常态化、多元化、过程性评教评学。
此举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催生资源共建共享、学习时域拓展、质量多维评价、师生教学相长的高职教学新生态。
学校实现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教学信息化“四化”目标,解决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考试怎么考、质量怎么评”的问题,深化智能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及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教师通过在平台教学中心个人空间建立线上教学班级,实施师生互动、考勤考查、学习评价、学情监测等教学全环节管理。
学生也可在平台查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表、教学进程表、校历等教学文件,有效提高个人学习规划性。
学校利用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改革课程考核频次、考核形式、考核内容、考核载体、考核主体,通过实施日常性、过程性、系统性考核,促使学生自主学、反复学、自主测、反复测、自我评、自我改,最终实现考核由学习效果检测向以测促学、以考促教功能转变。
通过无纸化考试,部分课程允许多次机考,改变纸质化考试的“一考定音”弊端。通过对学生实施针对每个知识点、技能点的过程性考核,促使学生开展针对每个知识点、技能点的反复自测学习,促进学生更全面掌握应会知识,同时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
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过程,客观、全面、系统评价教学质量,创新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机制,促进课程教与学质量管理的全环节常态化。
2021-2022学年两个学期全校非实践性课程全部通过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完成线上考试,节约了试卷印刷成本,降低了教师出卷、阅卷工作量,实现了传统课程考试的根本性变革。
依托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学校实施专业课程建设任务、教师教学任务、学生日常学习任务的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测任务进展状态、任务完成质量,对推进滞后及困难任务予以预警,构建了质量改进螺旋,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与经费使用效率。
推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常态化运行
“教学考评管”五环节数据贯通后,学校借助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全程全面在系统中留下运行轨迹。
课程负责人实现在线监测课程资源建设与使用情况,查看团队教师教学组织与实施情况。传统课堂教学不利于质量监控的“灰箱”模式变为有利于在线质量监控的混合式教学“白箱”模式,极大地促进专业与课程层面质量保证主体责任落实。
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平台功能互补、数据互通,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作业考试、质量评价及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数据进行在线存储、监测、预警、分析。
学校逐步形成教学环节、学习环节、考试环节、评价环节、管理环节数据贯通,“五环相扣”有效推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常态化运行。
通过一体化平台应用与常态化诊改,学校由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教学过程更加精细化,学生学习趋向透明化,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显著增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信息来源: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