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4月0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新市民新角度,发掘小城之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4月06日   04 版)

    立足于浙江省临海市的青年团队“五月文创”,以青年视角发掘、积累、传播本土内容,如临海方言、临海百工等历史文化内容。组织青年文艺市集、城乡系列主题活动、音乐会、艺术节、城市青年探索实践等,探索更多打开临海的方式。受访者供图

    樱花、春风、音乐、汉服、市集,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古城,又一次成为青年的热门打卡地。

    樱花市集、“1平方厘米的古城”、小城X计划……这些都是“五月文创”(以下简称“五月”)多年来对临海本地文化的探索。在全国做青年在地文化的圈子里,五月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组织,作为发起人的王伟,更被人熟知的是“格叔”的昵称。

    格叔说:“我们定义自己为一个文创组织,关注城市的发展,其中也包括青年的成长,有一种‘和临海共同生长’的概念在其中。因为我们希望在五月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找到一种跟城市一同成长的、健康的生存方式,进而不断探索和发现这座城市。”

    记录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的东西

    格叔是山西人,大学毕业后来临海旅行,便决定留在这里。因为在大城市生活过,他反倒觉得小城可贵。

    临海古城还有很多老手艺人。格叔常去和他们聊天,看他们做东西,比如做秤、做棉花被。虽然很多老物件被新的工业产品逐步替代,但背后的文化不应消失。格叔就想,能不能做个“临海百工”?

    行动之前,他常被问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保护?很多东西的消失是必然的,它们就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服务生活的物品,不需要刻意地去保留。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困扰。另一个问题是,某些老手艺可能没有典型性,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那么记录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就是做一份地方手工志,记录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

    2016年,格叔和小伙伴一起做了第一期“临海百工”,主角是制作饼印的师傅。内容发布后,反响很热烈,因为大家看过很多官方“大师”,但很少看到普通人视角的普通匠人的故事。

    于是,更多志愿者因为兴趣和“好玩”加入,建立了一个百工志愿者群,大家又发掘自己身边的匠人,于是有了一个百工资源库。大家有做文字的、有拍摄和剪辑的,凑齐了几十人,在只有很少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做了一年。

    有一次去拍摄用植物酵母做馒头令格叔印象深刻。下午赶上匠人休息,晚上10点再过去,拍摄和面、发酵;睡到半夜两点再赶去拍摄,一直到早晨6点结束。那天吃馒头时大家都感慨,这是吃过的最好吃的馒头。

    当“临海百工”内容越来越丰富后,团队就想把它做成一个展览,将其延续下去。恰逢临海博物馆新馆开幕,馆长邀请他们去办展,于是又招募了很多志愿者,大多是大学生,大家各施所长,一起埋头苦干3个月,展就办起来了。前来参观的人很多,排的队很长,这是大城市才能看到的景象。

    “拍了这么多手艺人,我从中看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格叔说,通过“临海百工”,他重新认识了很多90后。

    你get到小城的张力了吗

    五月于2015年“出生”,到现在一直保持着比较“野生”的状态。五月边行动、边摸索,大概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刚开始的空间运营,格叔先在老城区做了一个有趣的空间“五月工坊”,类似于手工作坊,做陶艺、皮革、咖啡和烘焙,由此认识了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比较活跃的青年朋友。

    2016年的时候,格叔觉得光有一个空间还不太够,因为每次举办活动能接待的人数有限,他想把更多老城的信息传播给这座城市的年轻人,于是开始做公众号,进行线上的输出,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城市。到现在,五月输出了600多篇围绕临海的文章,做了300多场城市活动,慢慢聚集了一群对城市在地文化关注的人,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学习。他们找到一种跟城市一同成长的、健康的生存方式,进而不断探索和发现这座城市。

    五月品牌和内容的负责人胡瑶婷,并不是临海人,但和她接触过的人,第一感觉都把她当成临海人,特别是在她介绍临海的时候。

    夏天,每天下午五六点,住在五月老厂房后面楼房里的阿公,就会端把凳子,一个人坐在楼顶天台乘凉。胡瑶婷站在五月小院子里抬头看他,“好孤单”。后来因为某天超美的晚霞,胡瑶婷爬上那栋小楼的天台,意外发现那里是俯瞰整个老城区的好地方。

    在外人看上去孤独的画面,其实有属于自己的自在。临海老城区大概也是如此,很容易被贴上孤独落败的主观标签,但当你走进它时,会发现这里的生活别有趣味。

    2018年开始,胡瑶婷突发奇想,开始拍摄“临海溜街”系列。她听不懂当地方言,画面也只是客观地捕捉,有人评价她这个系列的照片带着一种异乡人的距离感。这个评价听起来有点伤感,胡瑶婷觉得这可能缘于自己小时候经常搬家,所以对“家乡”一词无所寄托,“但以客居者的身份去了解临海,并不影响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和外向表达”。

    五月的成员以兼职为主,平时主要在线上参与支持。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靠聚集起来的这群关注临海的青年来完成的,其中很多是大学生。

    格叔觉得,做城市文创,一定是基于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和热情,而不是简单的一场“热闹一下”就行的活动。它的一个基点是一定要让年轻人去了解这座城市,再用青年文化进行一次输出,找到更多人加入进来,这样老城区才能形成老原住民和年轻人之间的文化传承。

    和临海共同生长

    临海曾经是台州的行政中心,存在了1000多年。这里文化和教育资源都很丰富,所以老城里聚集了很多人,原住民形态非常丰富,同时很有人情味和烟火气。

    五月的早期,有两个客服号,共有8000个好友,大部分都是本地人。看这些人的朋友圈,会发现小城的生活状态确实有点无聊、单一,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不敢回来,或者说回来之后什么都做不了。

    于是五月就做了个“小城X计划”的调研:你觉得小城市的弊端有什么?很多人都提到无聊、沟通的代沟之类的。当时五月周围已经聚集了一批比较活跃或者有意思的人,就想把这批人介绍给更多的年轻人。于是五月“往平静的湖里扔了一个小石子,想激发一些东西”,他们做了一个“青年革新分享会”,让有趣的人来讲有趣的故事,反响很好。

    临海虽然名字带“海”,但临海人自认为受“山”的影响更大一些。无论是硬直的方言语调,还是执拗的个性,都有“山的硬气”,这种气质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回浦篮球。回浦篮球是临海的一个高中生篮球队,外号“千年老二”。2017年,这支球队夺冠了,终结了清华附中长达10年的冠军。当地人说这是“草根球队打败了‘天之骄子’”。纪录片导演孙亮,跟拍了回浦篮球队很多年,五月就请他们来分享跟拍记录。

    有人调侃孙亮,“回浦篮球夺冠了,你这片子终于有着落了”。孙亮心情复杂,他回复朋友:“对不起,我不认同。”在纪录片中,夺冠只是一个小片段,他更在意的是球队夺冠背后所承载的期待,以及为之付出的艰辛的、常被人忽视的种种努力——回浦篮球在这条路上走了35年,失败和胜利在时间面前都显得何其渺小。

    2020年,五月在团临海市委的支持下,参与了团委的“青雁计划”暑期实践项目——带领30个年轻人深入老城区,以不同的视角和选题,通过沟通理解、探索尝试将年轻人自己的答案呈现出来。其中一组,用5天的时间,最终跟4家老店铺老板达成一致,为店铺做了新的招牌。这里面,有卖了30年酒酿的阿姨,有修了50年鞋子的大爷。年轻人尝试去记录这些普通的平凡故事,并将故事的元素和店铺态度投射到招牌上,呈现出他们理解中的“好招牌”应该是什么样子。

    参与这个项目时,正好是五月志愿者戈戈19岁的第一天。“招牌改造过程中,我也一点一点找回临海的记忆。在拿到成品之前,我从没有想过自己的小力量会和大家一起注入这座城市的小角落。”如今,这些被改造的招牌依旧在店铺门口挂着,这就是店铺主人对年轻人设计的回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4月06日 04 版

新市民新角度,发掘小城之美
给大山里的孩子“正脊”
倘若无人祭奠我
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