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我以《警惕落入“校园创业”陷阱》为题,报道了数十名大学生被“校园达人吕不”骗走钱财、艰难维权的事件。
时隔近一年,虽然报道中提及的短视频账号已经被封,但他的新账号仍在更新,那些被骗的大学生依旧没有得到赔偿,知乎平台上,晒出自己被“吕不”骗钱经历的大学生仍不时出现。
实际上,很多声称教你赚钱的人,都在赚你的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成了他们收割的“韭菜”。被诱导背上了不良培训贷的大一学生杨云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都说大学是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但我还没步入社会,就栽了跟头”。
诚然,大学生自身要不断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遇事要及时和父母、老师沟通,但风险防范、金融理财知识、反诈等教育宣传也应加大力度。
在与被骗大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存在很严重的共性问题,就是轻而易举地相信了别人,并把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重要个人信息,甚至家庭住址、宿舍地址、父母联系电话等发给了对方。这使得对方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对被骗大学生进行制约。
骗术在互联网时代频频出新,让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稍有不慎就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如今,不良“校园贷”和一些网络教育培训机构,就抓住了大学生想要习得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能兼职赚钱的心理,骗取大学生的钱财。
2021年2月24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这样的打击力度,似乎还远远不够。本应是缓解学员和家长经济压力的“先学后付”模式,又成了一些不良培训机构和贷款平台联合布下的新“陷阱”。
大学生想学习一门技术,如视频剪辑、商业插画绘画、摄影修图、编程等,通过兴趣爱好培养开拓未来就业之路,这样的想法理应得到鼓励。但一些机构联合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分期付学费,让这样的兴趣培养变了味。
我也随机体验了一次商业插画培训直播课的线上教学。直播间中,“老师”在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后,还以自己所带“徒弟”为例,讲述了宝妈怎样在家轻松绘制画本被出版社选中出了书,职场人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兼职画插画赚钱,一张张转账记录颇具诱惑力。
这样的“钱景”和“零基础也没问题”的话术,让一些大学生深信不疑,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一学生,更容易被诱导。
接下来,便是客服人员“贴心”的服务了:不仅可以分期付学费,还教你如何与家长沟通,如果不行,还有更多办法。总之就是一句话,“看你真的想学习,我们可以帮你,这个办法我们一般都不随意申请”。很多被骗大学生在社交平台讨论各自的经历并发出退款求助,他们签约的小额贷款平台更是五花八门。
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和共青团中央再次发出警示,呼吁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不良“校园贷”的关注。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家长、高校、相关监管部门、互联网平台等,都应加大力量,堵住这样的“培训贷陷阱”。
孟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