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4月1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暗夜出击

彭为义 杨越旺 谢智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4月13日   08 版)

    隐蔽渗透、按图行进、敌后破袭……3月中旬的一个凌晨,综合训练场上,空降兵某旅年度第三次“夜训周”激战正酣,侦察分队队长张方鹏带领队员密切协同,接连完成多个任务,成功引导火力对“敌”指挥所实施打击。

    虽然已经连续一周在昼夜颠倒的情况下持续高强度作战,但张方鹏的脸上仍难掩兴奋,“自从夜训周实施以来,这种反时差高强度作战已成为常态,官兵夜战能力明显提升。”说话间,张方鹏和队员们已经在武装奔袭的起点上跃跃欲试,丝毫不见疲惫。

    夜战能力的提升,源自夜训模式的优化转变。现场组训的该旅训练部门负责人许联军介绍,当前“周有夜训日 月有夜训周”的模式,是该旅针对部队后半夜作战能力偏低,持续探索的结果。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跨昼夜强化训练中,该旅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分析发现,部队在长时间连续作战的情况下,深夜2点到黎明前这一时间段,官兵操作装备会出现“生滞”,战术运动变得相对迟缓,执行作战任务的效率明显下降,完成任务的成功率相较白天大幅降低。

    这一现象引起旅党委高度重视,强化训练结束后,他们随即召开复盘会,查摆原因。会上,分队指挥员们普遍反映,昼夜连贯高强度作业时,后半夜因“生物钟”紊乱,官兵身体机能出现不适,导致运动能力和注意力下降。一些战士表示,一天两天的昼夜颠倒还能坚持,但持续时间一长,就会感觉浑身乏力,注意力无法集中。

    原来,以往部队虽然按照大纲落实了夜训制度,但由于大纲只对每周夜训次数和单次时长作了明确规定,在传统模式下,官兵们都能轻松应对短时间、单课目、低强度的夜间训练。

    “战场无法预知时间点和时长,必须调好打仗的‘生物钟’。”找到原因后,旅党委和相关业务部门经过反复论证,提出“周有夜训日 月有夜训周”的模式,每周拿出一晚进行不少于10个小时的基础课目和战术课目适应训练,每月集中一周,由机关统筹,按照“连贯组织分组对抗”的方式,持续昼夜颠倒进行红蓝对抗,通过连贯紧凑的节奏带动官兵随时随地保持“清醒”,锻炼官兵逆时差下的机体适应能力,提升部队全时作战能力。

    但是第一次参加夜训周时,各分队进行得并不顺利。侦察分队在前两个夜晚的对抗中,官兵表现十分突出,可持续到第三天晚上,部分官兵就出现了不适反应,在敌后隐蔽行军课目中,3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比白天多花费将近1个小时。

    “夜间训练强度的提升,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第一次夜训周失利后,张方鹏重新有针对性地制订训练计划,充分利用夜训日对按方位角行进、装备操作等基础课目进行强化训练,结合夜训周开展极限体能、长距离急行军、战术机动等课目,官兵意志体质得到充分磨炼,机体适应能力明显增强。

    “嘀嘀嘀……”不久前的一天下午两点,前一晚的夜训刚结束,该旅某营官兵正在组织调休,一阵急促的哨音突然响起,他们又迅速起床,请领装备,接下来该营官兵将以小队为单位,在三天两夜的时间里与蓝军进行全要素全流程的对抗演练。

    “战斗随时可能打响,因此,夜训绝不是简单的昼夜颠倒。”该营营长毕诚介绍说,他们不仅通过昼夜颠倒来提升官兵逆时差下的机体适应能力,还在官兵最疲劳的时间点打响“战斗”,以此来提升部队在各类情况下的全时战斗能力。

    夜训时间跨度的提升,同时也促进战训的深度融合。在传统模式下,虽然训练时间涵盖黄昏、暗夜、拂晓等时间段,但由于单次训练时间较短,本应该连贯组织训练的课目,晚上只能分段组织,也不利于构设紧贴实战的训练场景,导致该连贯的连贯不起来,相较白天,夜间训练质效偏低,训练深度也一直在较低层次徘徊。

    张方鹏表示,以往组织夜训时,每次训练开始前都要重复进行训练准备和场地构设,本就不长的时间被白白浪费。现在在新的模式下,夜训时间得到了充分保证,训练场景的构设也更紧贴实战,官兵训练热情明显提高,分队夜战能力显著增强。

    在当天的夜训现场可以看到,夜间侦察、夜间射击、强行军等多个课目在实战背景下连贯开展,夜训更加贴近实战。该营侦察分队队员、中士高晓锋说:“虽然已经连续一周昼夜颠倒,但经过针对性训练,我们能快速转换时差,紧张的节奏和未知的‘敌情’让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戒备状态,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彭为义 杨越旺 谢智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4月13日 08 版

当好“国门卫士”
为生命续航
暗夜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