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重要文件。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把劳动教育写入了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十九大报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二十大报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字之差彰显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育青少年劳动精神与劳动能力的重视程度。
劳模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劳模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伟大精神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多年来,在我国各行各业涌现出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掏粪工时传祥、营业员张秉贵、乘务员李素丽、雷锋传人郭明义、好校长张桂梅等,他们奋战在普通平凡的岗位,做出伟大非凡的业绩。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优良品质,是劳模精神形象、实在的体现。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重要内涵。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也是时代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劳模都是时代的“脊梁”,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这些品质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宝贵教育资源。
党和国家把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并要求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融入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是因为当代青少年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精神风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和过硬的劳动技能,未来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劳模是奋战在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勤恳劳动的态度、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怕吃苦的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对少年儿童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是帮助少年儿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宝贵教育财富。对少年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要深度挖掘劳模精神的育人功能。
劳模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成长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少年儿童,面对的生活环境、看到的劳动方式、对劳动意义的思考等都打上了科技时代的烙印。比如,少年儿童有的想成为富二代不劳动,有的想成为网红一夜暴富,有的认为不用学做家务,因为吃饭有外卖、扫地有机器人……这些想法非常不利于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利于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完成的中小学生偶像与榜样报告发现,少年儿童喜欢的榜样里有很多著名劳模,如袁隆平、钟南山、钱学森、屠呦呦、张桂梅等。而且,多数少年儿童还把袁隆平等劳模作为崇拜的偶像。这说明少年儿童关注到劳模的社会影响并有学习劳模的意愿。但是,研究也发现,少年儿童对劳动还存在很多认识偏差。对近万名少年儿童的调查还发现,平时做家务超过1小时的少年儿童仅有两成多,即使周末也不足三成。有近四成不认同“劳动最光荣”,近四成不认同“不劳动可耻”,一成多认为“随着社会进步劳动没以前重要”。可见,把劳模精神融入少年儿童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要生活化和形象化,要通过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去增强劳动兴趣,感知劳动的意义。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劳模人物不仅是形象化的劳动典范,也是不同行业不同劳动形式的个性化呈现。例如,张桂梅校长的故事既体现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也体现了山村教师的工作日常。“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价值观通过劳模故事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少年儿童。
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还决定了他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是体验式的,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劳动价值。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的劳动教育要重视参与性,使少年儿童在从事家庭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价值、学习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尤其是在生产劳动、社会劳动领域更要引入劳模精神,使少年儿童有兴趣探索不同的劳动形式,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劳动者或劳模,在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劳动的崇高与伟大。
把劳模精神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
将劳模精神融入少年儿童劳动教育全过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更好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强化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深度挖掘劳模精神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思想引领作用,使劳模精神与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合。
给少年儿童讲好劳模故事。劳模是少年儿童的重要榜样,劳模故事中蕴含着劳模精神。劳模故事生动形象,便于少年儿童理解和学习,也便于增强劳模精神的感染力。要善于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劳模精神,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兴趣和群体特点讲好劳模故事,增强劳模精神的传播力和吸引力。如通过教材、短视频、直播间、红色剧本、动漫等宣传劳模故事。
创造与劳模互动的机会。互联网一代少年儿童更渴望民主、平等、互动,学校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增加劳模与学生互动的机会,使少年儿童近距离感受劳模精神。如邀请各行业劳模走进课堂讲讲劳动故事,带少年儿童参观劳模的工作场所等。也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增加劳模与少年儿童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与劳模精神“亲密接触”。要营造彰显劳模精神的文化环境,如学校的文化墙、广播、电视台、文化节、开学第一课、成人礼等,都可增加弘扬劳模精神的元素,使少年儿童与劳模精神“亲密接触”。还可以创造机会使少年儿童与普通劳动者多接触,学习劳动者勤劳朴素的品质。家庭也要树立良好家风,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传递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观念。
丰富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劳模精神也要不断丰富和与时俱进。劳模不仅是吃苦耐劳、埋头苦干、舍小家为大家的代表,也是科学技术、创业创新、世界水平、争创一流、高质量发展的象征。要引导少年儿童挖掘劳模精神的时代特征,丰富传统劳模的新时代特征。
在生活中践行劳模精神。学习劳模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要引领少年儿童把劳模精神贯穿在劳动实践中。要发挥主体性,调动少年儿童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在劳动周、劳动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中激发他们主动践行劳模精神,如鼓励他们热爱、认真、专注、创新等,使少年儿童知情意行合一,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本文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新时代少年儿童政治引领机理与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