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6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数字人文视域下传统运河文化传播逻辑的变革与重塑

孔令博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6月13日   12 版)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数字人文是一个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人文研究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契合国家数字化战略的要求,其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领域,颠覆了人们对文化传播的固有认知,更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逻辑。数字人文视域下的运河文化传播逻辑正在转变,不仅能推动运河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转型,更能培养出许多具有交叉学科思维的新时代数字青年。

    促进数字人文交叉互融,推动技术逻辑深入实践

    技术是人们在探讨文化传播时无法绕开的重要因素,我们往往会以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将技术视作一种对象工具,而忽略了数字技术以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方式给用户的文化实践带来的深度变化。而数字人文则能更好帮助我们重新探索和理解技术。

    一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传统对运河文化识别的模式,通过搭建运河文化符号语料库,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和识别运河文化中关于漕运、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类目。当我们的全部生活由数据搭建起来时,技术就成为一种无形无相的基底性力量,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和识别。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把握运河文化的整体特征,又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予以特别关注。

    二是技术的介入形成了一种具有创新组合特征的生产模式,保护运河文化不仅是为了挖掘和传播,更要形成内生动力不断进行运河文化的组合与生产。比如以图画形式呈现《清明上河图》,欣赏者只会关注整体概况或将视线随机聚焦于某一处场景,会导致以偏概全无法深入把握文化内涵,但若运用计算逻辑将图中的内容结合起来,搭建多维混合场景环境,形成新的时空关系,进行文化再生产,那么我们就能更加立体生动地理解并传播运河文化。

    三是技术的介入突破了固有的以效果指标为导向的目标追求,转而更加重视效能的作用,即强调传播过程优化,注重长期综合的影响。文化传播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学习过程,扩展了成员的普遍参与和联结模式,是一种具有人化特征的,兼具智慧和效率的公共文化传播过程。

    构建多维公共价值体系,建立文化传播长效机制

    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建立在普遍的文化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人人都可以在公共平台上分享贡献自己的智慧成果。数字人文可以创新知识,将文本数据与运河沿线城市的地理空间系统关联,从而动态描绘运河文化符号基于时间、地点等所发生的迁移和变化,构建全景多维的运河文化知识系统。具体可以通过创建虚拟展览、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平台。这些举措都弱化了传播主体之间的差异,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增强了运河文化传播的公共性。使得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人能够参与到文化遗产中来,在知识的碰撞和交互中不断自发地学习、理解和接受。通过循环往复的文化符号的识别、运用和转化,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去探寻、思考和传播运河文化,进而深入阐发和弘扬大运河文化的公共价值,把握大运河人文精神中最核心、最典型的“融合精神”。

    但仅促进公共文化知识体系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数字技术建立维护和支持公共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可以利用智慧交互在推荐算法和问答系统方面的优势,实现文化传播模式的持续改进和调试。平台通过分析、反馈机制和用户测试,可以完善和优化传播策略。这种自动化的迭代方法可以维系文化传播与公众需求长期的联动,提高文化传播模式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促进多维公共价值的实现。

    创新叙述逻辑理念,促进世界文明交互创新

    宏大叙事通过挖掘运河文化,阐释出运河精神,讲好新时代的运河故事,打造可亲可感的运河文化形象。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宏大叙事逻辑确能为文化传播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但如何让传播产生自发和内生的持续动力是我们应该反思的。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智慧交互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学习过程,它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宣传模式下对国家或组织的依赖,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播基于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的联结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把握进行运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体是如何实践的。数字人文视域下的文化传播产生于普遍的文化参与,人们在平台中点赞、评论,积极参与文化生产活动,平台又通过智能推荐形成新的传播集群。背后的计算逻辑即运用大数据、关联算法等技术优势,汇集形成新的文化语料库,而后从语料库中提取关键词,生成历时性的文化传播轨迹,搭建具有系统化特征的语义网络。这遵循了从微观层面收集数据,从数据中挖掘文化价值的逻辑,进而形成智能、多维、动态的具有再生产能力的文化叙事模式。

    其次就是要结合多维场景,构建更多运河文化传播的日常空间。大运河属于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流经6个省和两个直辖市,有极其丰厚的地理和文化空间资源。数字分身技术可以使人沉浸在多重场景的复调传播中,既可实现分众化的文化叙事,又可以打破物理空间的桎梏形成新的文化意义空间。在人工智能、社交媒体、传感器和数字定位系统的支撑下,文化传播叙事成为一种日常伴随性的存在,跨语言的运河文化传播成为可能,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被弱化,数字场景成为搭建全球跨文化信任桥梁的重要节点,更孕育出了新的数字文化空间,邀约更多用户主体加入贡献智慧,提供多角度的叙事方式,更为立体、深入、生动地诠释运河文化。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孔令博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6月13日 12 版

剧本娱乐何以成为“Z世代”的“新宠”
露营也有鄙视链?做自己就好
数字人文视域下传统运河文化传播逻辑的变革与重塑
入行文创的年轻人需注意:有设计缺创意难出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