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6月16日会见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时曾指出,“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我们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希望两国人民友好下去。”新冠疫情和国际局势变乱交织一度阻碍了中美民众的正常友好交流,这让两国民众对交流的渴望愈加强烈和迫切。目前,世界正在走出新冠疫情,青年作为中美民间外交的重要参与者,也开始加强线下交往。
——————————
6月21日,北京前门青年书店。8名来自美国蒙大拿州的青年大学生,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代表及中国青年报记者们进行一个多小时的座谈。其间,“民间外交”成为高频词。两国青年都认识到,年轻人承担着帮助中美弥合分歧的重要责任。美国青年学生代表团由蒙大拿大学马克斯·博卡斯研究所和香港中美交流基金会共同组织,座谈活动得到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青年报社的支持。
瑞文尔·沃特森是美国蒙大拿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就在沃特森随队首次来到中国的前一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天的北京之行。在布林肯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就高层磋商、人文和教育交流、增加客运航班等进行积极探讨并达成一系列共识。进入后疫情时代,像沃特森这样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想来中国走一走的美国年轻人,将会是这些积极成果最直接的受影响群体之一。
“中国比想象的还要好”
和沃特森一样,蒙大拿大学政治学专业学生奥古斯塔·莱因哈特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我有朋友在杭州、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留学,他们都跟我说中国很棒,所以这次能来到中国,我非常兴奋。”莱因哈特原来只从网络上浏览过中国的景点、建筑和历史遗迹,“(但)我不知道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也看不到中国人每天都在做什么,这次能亲身体验,真的很好。到中国后,我发现中国比想象的还要好。这让我很感动。”时隔十年,蒙大拿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雅各布·里弗斯又一次来到中国,“我太激动了!”他说。
除了热爱中国文化外,这些美国大学生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来自美国前驻华大使、知名对华友好人士马克斯·博卡斯创办的博卡斯研究所。蒙大拿大学商业管理专业学生莫根·韦多说,博卡斯经常鼓励当地大学生如有机会,要尽最大努力去中国看看,了解政治和新闻标题背后真实的中国。“了解真正的中国,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出现在这里的原因。”韦多说,“作为一名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我想有机会充分了解美中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沃特森坦承,因为美国舆论对中国整体比较负面,来中国之前自己有过担忧,“那是我之前对中国的认知。”经此一行,沃特森真诚希望更多美国人能够来到中国,了解中国。同样就读于蒙大拿大学新闻学专业的艾迪·斯兰格也认为,美国年轻人应深入了解中国,以及他们并不真正了解的中国文化。
除了参观前门,这8名美国学生此行还参观了故宫,品尝了中国美食。“当我的朋友得知我要来中国时,他们很兴奋,迫不及待地想看我的社交账号更新,看我在中国看到的一切。我感觉他们很羡慕我能有这个机会来中国。”
两国青年期待拓宽交流渠道
此次中国之行,是蒙大拿大学应用科学专业学生兰斯·彼得斯第一次到北美以外的地方,之前他对中国的了解源自社交媒体和学校,来中国之后他才意识到,有些“信息”深深影响着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如果我们能面对面和当地人说话,在社交媒体上保持持续的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这会是非常宝贵的。”
塔尼尔·里尔伯德和周围的同学都热衷于使用抖音海外版TikTok,她认为中美两国青年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增强交流。她说,之前在社交媒体上很少看到中国年轻人分享故事,也不了解中国青年的日常生活和关注点,“如今,社交媒体如此强大和重要,以我个人经历而言,社交媒体会影响很多人对一些事情的认知。”
过去几天,总有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向蒙大拿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生格洛丽亚·巴尔德维亚问起她来华的感受。巴尔德维亚决定回国后再详细给她的朋友们讲述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相信)那会是一个很长、很绝妙的故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一学生于鑫铭同样感受到了社交媒体在青年交流中的重要性。他刚刚看了《蜘蛛侠》这部美国电影,“社交媒体和文化产品对于我了解美国学生的生活非常重要,搭建起了我了解美国的桥梁。”
了解是第一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6月20日介绍,中美双方同意,欢迎更多的学生、学者、工商界人士到彼此国家互访,并为此提供支持和便利。
“很多蒙大拿州的学生希望在中国待半年甚至一年”,里弗斯认为,增加中美航班、提供奖学金支持、便利学生签证,都将有利于青年到对方国家学习,“中美双方的努力将真正增加留学生的数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大四学生王婉祺还没有去过美国,她希望能有类似的机会走进美国的社区,与当地大学生交流,“这种交流的机会非常难得,我也希望到美国去,了解美国当地学生的想法。”
两国人民有共同的愿望
在真正感受到中国小伙伴的温度之前,里尔伯德已经为交朋友做足了准备,她带了一大箱子带有印第安特色的礼物。在她成长的蒙大拿州贝尔克纳普堡印第安保留地格罗斯文特部落,交换礼物是一种习俗,“对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给他们最好的东西。在中国文化和我的土著文化中,交换礼物是共同的价值观。”
“我的教授曾说,‘中国人和我们一样,都是热爱工作、希望从工作上获得成就感的人’。我认为,应该抛开政治和媒体修辞,单纯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理解中美交往。”里弗斯说,“中美文化有不同,正是差异丰富了我们各自的文化认知,对于我们打开心扉非常重要。我们的亲密关系是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
“博卡斯参议员给年轻人的最重要建议是去中国,去见见中国人民,体验中国文化,就能明白中美两国人民有着共同的愿望——经济繁荣、安全和子女成功。”韦多也说道。
语言是交往的重要工具。很多美国年轻人都在积极学习中文。不到一年前,除了简单的“你好”外,彼得斯对中文一无所知,但现在,他已经掌握了中文的句子结构、成语和数百个新汉字。“(学中文)会遇到挑战,但过程却很愉快。”他是通过观看中国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来学习中文的,“和美国动画片有些不一样,但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彼得斯说,“学习中文,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很高兴与朋友们交流。我认为国际交流最能促进个人成长,可以了解其他文化和别样的观点。”
青年民间交往未来可期
事实上,中美民间外交早有历史可循。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正是通过一系列民间对话和交往,慢慢开始重建外交关系。1971年和1972年,美国“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代表团访华,便是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之前发生的许多民间交流中的两次。
受前人激励,如今的中美年轻人也希望为未来的中美交往出一分力。
巴尔德维亚正在和导师做一个研究项目,是关于文物回忆和修复的,“蒙大拿州很早之前有一些中国移民,也有一些历史文物,但这些历史没有存档。我在做的就是存档和恢复这些历史和文物。”巴尔德维亚在大学里辅修中国研究,以此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传统。
令人鼓舞的是,民间交往的努力在官方外交中得到了回响。就在今年5月,美国向中国返还了两件中国北朝至唐代的围屏石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说,这是近年来美国政府职能部门第五次向中方返还流失文物,是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次合作。
“我们之间的互动越多,我们就越有机会了解彼此的文化。”作为一名政治学专业的学生,莱因哈特上过很多有关中美关系的课程。她认为,现在两国民众对彼此的态度可能有一些被歪曲和误读,“增加两国民众的走动与交流绝对是重要的,中美之间不仅有政治关系,民间外交也为中美关系提供了另一个亮点。”
学习计算机专业的里弗斯则想通过研究人工智能,来助力中美民众克服语言交流障碍。他说,语言困难的解决,“可能会让我们之间的对话变得积极和开放,更多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人际联系,进行直接交流。”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