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7月2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以科研人角度读《被讨厌的勇气》

唐溪琴(23岁)中国科学院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7月24日   07 版)

    作为一名每天游荡在实验室和宿舍之间的工科博士,平日里读“闲书”的时间可谓是少之又少。若是哪天“破例”捧起一本书,定是因为最近学习生活中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自己领悟不透,希望从书中找到一把钥匙,打开复杂的心结。早就听朋友推荐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可惜因为学业上的繁忙一直没有机会真正坐下来细细品读过。好在疫情的那段时间里有了一段清静的时光,我才真正打开它,而其中果然大有乾坤。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书中采用了苏格拉底对话式的形式来表达心理学巨匠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书中一共只有两个主人公:哲人和青年。这位青年对自己非常没有自信,对人生感到悲观绝望,因此感到很不幸福。而哲人却认为“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青年不同意哲人的观点,于是两人便展开了辩论,最终在阿德勒思想的引导下变得豁然开朗。

    读书时,我就像是书中的那位青年,向哲人诉说着自己的困惑,同时也不断地被哲人的智慧击中。在如今这个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进入科学的殿堂。然而,真正在其中获取到快乐的人却很少,大部分人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缓缓前行。作为这科研军团的一员,我能清楚地感知到这种种的情绪,也明白其中的不易与艰辛。因此我想以科研人的角度来解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的观点,用书中的思想解答困扰科研青年的三大问题。其实,我们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获得快乐的勇气。

    第一问:周围人都好优秀,我总是自卑怎么办?

    答: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我想对于一个刚踏入科研大门的准硕博生来说,读研读博中的自卑感很常见。它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愿望。人类历史上的科学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而内耗的自卑来源于和别人比较,我们往往喜欢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处相比,结果往往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书中哲人用18摄氏度的井水举例。我们对井水产生的不一样的感觉,完全是通过将它和周围的环境温度对比得到的。我们对自身的看法也是一样。当处在一个优秀的环境中,自己就显得很微不足道了。但假若走入那些比自己差一些的人群中,不免又会觉得自己还不错。

    当我们把那些正常完成学业的人当作胜者,自己自然就成了败者。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劣等的位置,认为人人都随时会愚弄、嘲讽甚至攻击自己,世界就变成了一个恐怖的地方。而实际上,别人真的会那么关注你吗? 或许会有人替你感到遗憾,但并不会对你的生活有过多的干涉。反倒是我们自己,在内心不断发酵这种自卑,不断精神内耗,最后把自己击溃。我们以为自己的失败,甚至是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是一种羞耻,被他人嘲笑,但其实“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第二问:论文被拒,答辩被批,我是不是不适合做科研?

    答:被拒绝才是常态,被讨厌才能自由。

    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出错的概率直线上升,这其实是科研生活的常态。一方面我们初入科学大门,很多东西还不能熟练掌握。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次不确定性的探索。以99%的失败来得到那1%的确定性结论,甚至这1%的确定性结论在未来也有可能被推翻。没有人能保证永远在走正确的路,这过程中注定充满了批判、质疑和不认可。但为什么这些批评最终会转换成我们的痛苦?用书中哲人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我们期望做出一份完美的工作,赢得所有人的赞赏,或者至少是认可。而一旦被否定,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和对科研的热情。但这一切其实都是情绪作祟,或许换个角度就能柳暗花明。不被认可不代表无法被认可,只是我们需要再坚持一下,往前走总能找到答案,而不是逃避。

    硕博阶段的学习和本科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实验、论文不顺利而导致延期毕业的现象很多。但如果我们把延期毕业当成人生中的一大失败,把整个研究生阶段的意义寄托在那一纸毕业证书上的话,就会产生过度的恐惧和挫败感,最终无法走出自我封锁的空间,从而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第三问:担心毕不了业该怎么办?

    答: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每一刻都是完美。

    书中的那位青年,苦恼于不能拥有自己的房子和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正如处在研究生阶段的我们,苦恼于不理想的实验结果和看起来遥遥无期的毕业要求。仿佛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追求这一个个目标,一旦无法达成目标便会觉得痛苦,这样如何才能获得幸福?

    书中哲人的一段话给了我们另一种看待人生的视角:“假如把人生比喻成是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假如把登顶作为目标,幸运的话我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走最短的路线到达山顶。那么到达山顶之后呢?人生就停下了吗?如果没那么走运,没找到通往山顶的路,或者因为意外登山必须终止了呢?那之前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了吗?但如果我们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这才是现实性的人生。”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在科研这条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跟随着科研的旋律舞动,但最终达到哪里我们可能无法预测。可能我们会成为科学家,可能会走上另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是,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某一个非要到达的目的地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这样的人生是隐藏着巨大潜力的。把读研读博的过程看作是一次生命体验,就像是人生游戏里的一个副本。不管最后有没有通关,只要你玩过,那么当别人问起你时,你都可以骄傲地说:“啊,研究生啊,那个副本我玩过,也就……”

    时至今日,每当我遇到新的挑战,或者再次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时,我就又会拾起这本书,每次翻阅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收获。它就像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值得我细细品读。

唐溪琴(23岁)中国科学院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博士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7月24日 07 版

她们的文学情思
播下向日葵种子
我心悄悄
书中自有四月天
以科研人角度读《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