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名为《退网一年,我妈把我的号干到了119级》的视频迅速登上了多个平台的热搜榜。视频中的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备战高考,戒掉手机一年,但是又舍不得荒废掉自己打了多年的游戏账号,妈妈主动提出帮忙照看孩子的游戏账号。
高考结束后,孩子从妈妈手里拿回账号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账号不仅还在,而且妈妈已经帮他把游戏的级别打到了第119级。有网友说这是很高的级别了。
有网友在视频下这样留言:“这是什么神仙妈妈!”“科幻片,大家别信,与其信这个不如信我是秦始皇。”虽然这些评论带着调侃的意味,但是隔着屏幕仍能感受到网友的羡慕之情,甚至有中学生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有这样的妈妈,就算我不爱学习也要照死里学。”
去年年底公布的、由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完成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本次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下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不包括6岁以下群体和非学生样本——记者注)已达1.91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0.7%。
高诱惑、易沉溺再加上如此高的普及率,很多父母已经将手机及游戏看作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洪水猛兽”。因此,寒暑假成了亲子矛盾的集中爆发期。而手机和游戏则是这场大战中最重要的导火索。有家长说:“只要不管孩子手机,我跟儿子可以母慈子孝一整天,只要管,我觉得自己马上要犯心脏病。”
不过,妈妈帮把游戏账号打到119级视频的火爆似乎让人们对亲子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不禁止、甚至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是父母对孩子的放纵还是理解?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学生、家长和专家,一起探讨亲子关系的打开方式。
家长陪玩游戏,是放纵还是理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被问到该不该禁止孩子玩手机、玩游戏时,70后的父母认为应该禁止的更多一些,而80后及更年轻的父母的态度则更宽容。
“我跟我先生小时候都玩游戏,我们也都顺利地考上了大学,现在工作也都挺好的,我算得上是个游戏的资深玩家,我们现在也常玩,为啥要禁止孩子玩?”张芊从小就是游戏高手,在不少经典游戏中都有很高的段位。
有人说“这是纵容孩子”,也有人说“看来第一代玩电脑游戏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当父母了”。
这种说法有些调侃的意味,不过,不容忽视的是,这些父母对游戏的认识更加客观理性。“在我看来,玩游戏跟看电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放松娱乐的方式。现在出现孩子沉溺手机游戏的现象,我认为问题不在游戏本身,而在于家长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利用时间。”张芊说,如果家长不教会孩子如何规划好时间,那么即使不沉溺于游戏也会沉溺于其他。
正是因为这份理性,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多了一分理解,他们并没有“谈手机色变”“谈游戏色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当父母不再把手机、游戏看作是“洪水猛兽”时,玩手机和玩游戏的孩子便不再站在家长的对立面上。
妈妈帮把游戏账号打到119级视频热度不断升高之时,有些平台做了“你有和父母入坑过同一款游戏吗?”的讨论,很多孩子分享了和父母一起玩游戏的经历:有的父母带孩子上分,“嘎嘎乱杀”;有的父子则在电脑上驰骋沙场,共同对敌……
在专家看来,教育的前提是理解,最低标准是了解,只有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教育的契机,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那个帮孩子打游戏的妈妈,对游戏一定是有认知的,也了解孩子游戏的玩法,否则也做不到把游戏玩到很高的级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
事实上,确实有孩子把在游戏中产生的热爱发展成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爱。吴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对历史产生的兴趣就萌发于父母带他玩的一款游戏。吴君介绍,从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会和他一起玩一款游戏,游戏里分为盟军和苏军两个阵营。这些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对历史好奇的种子。
从小学开始,吴君对历史的兴趣就从未断过。到了初中,由于开始系统地学习历史,吴君想从更多方面、更深层来学习历史,于是,他开始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深入地去了解中国和世界近代史、现代史的全貌。
父母对游戏开放的态度,并没有导致吴君沉迷游戏,反倒是让他从游戏中学习到很多历史知识,并且培养了他对历史的爱好。
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调查显示,爱玩游戏的孩子往往反应更快,对知识点的了解更加全面。
而且,随着游戏技术的发展,很多游戏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与科学知识。游戏中,既可以重现几百年前的历史故事;也可以让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了解电脑工作的原理;甚至一些游戏的故事引人入胜,情节的精彩程度堪比小说。
“孩子天性爱玩,想要阻止孩子玩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孩子在游玩中学习到一些知识。同时,游戏可以作为亲子交流的重要话题,家长爱玩游戏,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并不是一种纵容,而是一种理解。”孙宏艳说,陪孩子玩游戏或者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可以成为家长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个途径,在家长的引导下健康地玩游戏,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陪伴、陪玩的背后不是交换
很多家长都懂这个道理——理解和了解是教育的前提。他们在孩子刚开始接触游戏的时候,也是抱着陪伴和引导的态度,不过很多家长慢慢就跟不上孩子的节奏了。还有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沉溺游戏后,在说教打骂都不管用、无计可施时,开始用陪玩的方式“背水一战”,但是效果往往也不理想。
专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
“事实上,很多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内心是怀着一种期待的:孩子希望我做到的什么事,我尽量做好,那么,我要求孩子做的事,希望他也能做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这背后隐含的是一种交换。”
“这种交换在真实的生活中往往难以实现,”储朝晖说,因为父母与子女在自律性、自身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均等,很有可能父母这样做了,但孩子未必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这时就可能出现新的问题。
有人说,父母读懂孩子靠的是眼睛的观察和大脑的思考,而孩子是用全身心来理解父母的,因此,父母这种带着功利心的陪玩很快会被孩子识破,从而有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
父母想交换的,无非是孩子更懂事、更听话、用更多的时间学习。遭遇孩子的反弹后,一些父母就会选择严令禁止。
而父母与孩子这种反反复复地拉扯可能会造成孩子的逃避,从而产生更深的沉溺。
“晚上9点开一局,结束的时候已经天亮了。”崔州平曾经就是网瘾少年,经常会通宵玩游戏,他在游戏里发展科技、攻城略地、建造奇观,忙得不亦乐乎,只有在被电脑打败后,崔州平才选择睡觉,这时天已经微微亮了。
谈到沉迷游戏为什么会到这种地步,已经大学毕业的崔州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记忆中,初中时只有过一次在父母允许下玩电脑游戏的经历,自己特别想玩时就偷着玩,被发现了就和父母大吵一架,然后再偷玩、再被发现、再争吵、再逃避……这样的循环让崔州平的游戏沉溺一直持续到大学时。
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的是艾小迪。艾小迪的中学时光非常压抑,游戏被严格禁止,被撕过收藏的漫画书,被摔过喜欢的手办和模型,父母会悄悄打开门检查她在房间里做什么。在上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约束,艾小迪把各个游戏平台的知名游戏“玩了个遍”。
并不是父母只要禁止孩子就一定不会沉溺于游戏,很多游戏在创设时就已经把如何吸引游戏者作为设计中重要的一环,缺少自控力的青少年又怎能轻易战胜游戏背后由高科技支撑的算法?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游戏体现的也是亲子沟通的问题”,孙宏艳说,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越是限制孩子,孩子玩游戏的兴趣就越浓厚,越会想方设法地玩,也就更容易导致沉迷游戏情况的发生。孩子网络沉溺的问题根源并不只在网络。作为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积极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只盯着网络游戏。网络的沉迷是生活中出现问题的警示灯,家长要观察孩子是否遇见了困难、有什么烦恼,一味地唠叨、批评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能否跟孩子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在于是否真的能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是否能成为游戏高手。
“我妈妈知道我玩《原神》,她并不会玩,但是我发现她把我家车的导航语音换成了派蒙(派蒙是游戏《原神》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是游戏中旅行者的向导与引路人——记者注)。”高二女生沈青说,没想到自己平时跟妈妈聊游戏时,妈妈真的认真听了。
“家长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倾听,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听孩子说要占80%,而家长真正要讲的只有20%。”孙宏艳说。
孙宏艳也是一位母亲。虽然自己平时很少打游戏,但她会认真听孩子讲游戏,也会和孩子一起讨论刷到的短视频里的内容。
用心倾听的背后是尊重。储朝晖认为,构建好的亲子关系最关键的是人格平等以及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孩子双方可以寻找到一个契合点才能共同努力。
所谓亲子关系新的打开方式,其内核并不新,说到底,良好亲子关系的核心依然是尊重和理解。“每个孩子都是向上的,都是想进步的。”孙宏艳说,家长应该把网络游戏作为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桥梁,作为打开孩子心灵的媒介,让游戏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家长和学生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见习记者 崔文瀚 李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