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8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思政第一课
专访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

不能只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8月08日   09 版)

    一座袁隆平手持稻穗面带微笑形象的雕像,近日在湖南农业大学落成揭幕。在此之前,2023届毕业生余广平手写的信寄到了学校党委书记陈弘的手中。

    “我来自岳阳平江大山区,家境贫困,初入大学时还非常迷茫。很感谢学校的组织策划,让我们有幸在入学时的开学典礼上见到了袁隆平院士,并聆听了他用八字箴言对我们的教诲,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2019年9月,湖南农业大学邀请袁隆平院士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开学典礼9点开始,袁隆平院士到学校的时候,早已经人山人海,很多学生都含着眼泪激动地喊袁爷爷。”回忆起当时万人空巷的场景,陈弘依然充满着感动。

    在那场典礼上,袁隆平完整地讲述了他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还送给青年学生一份特殊的礼物——“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如今,这几个字被湖南农大师生称为“八字箴言”。

    今年6月,是当年那批“新生”们毕业的日子。“4年前的开学典礼,上万名师生共追科技之星。4年后,同学们带着袁隆平院士的‘八字箴言’奔赴新征程。”这场特殊的开学典礼对青年学生的大学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和改变?农学类高校需要培养出怎样的学生?青年学生该如何继承和弘扬袁隆平精神?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

    “追求无止境,不能只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

    中青报·中青网:今年6月,袁隆平院士的雕塑在学校落成,这座雕塑背后有什么寓意?

    陈弘:我们每每想到4年前袁隆平院士参与开学典礼的场面,总是感慨万千。如果大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追逐的目标是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人,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青年的力量。

    我们学校离机场很近,在这里人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追星的场面——一群少男少女举着荧光棒和应援手幅,大声喊着口号甚至围追堵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青年一代到底该追什么“星”?引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应该是哪些人?谁才是大家心目中真正的偶像和人生榜样?

    今年6月,4年前聆听袁隆平院士教诲的本科生即将去往社会需要的各个岗位,又恰逢湖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我们希望能够为他们举办一次刻骨铭心的毕业典礼。我们隆重举行袁隆平院士雕像的揭幕仪式,就是想要告诉青年大学生,大家奔赴祖国各地的各个岗位时,不要忘记传承和弘扬袁隆平精神。

    中青报·中青网:那场开学典礼对2019级的同学们产生了哪些改变?

    陈弘:就像余广平同学信中所写的一样,他来自山区的贫困家庭,在湖南农业大学学习的4年里,袁隆平精神一直在感染着他。4年来,他不仅名列前茅,还做了很多公益事业,如今已被推荐到国防科技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袁隆平精神已经成为湖南农业大学一本巨大的无形教科书。在他们总结回顾4年大学生活的一封封信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学校教师的价值引领和精神鼓励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曾经,我读过一份关于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报告,在学生时代遇到过改变中国甚至是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的青年群体,他们往往具备更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久而久之,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会就形成一种社会文化。

    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的同学们,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首先,他们的新生开学典礼上,有袁隆平院士亲自讲话,虽然时间不长,却有一种穿透心胸的力量。其次,这一届同学在大学4年的生活里,经历了抗击新冠疫情,以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见证了祖国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渡过难关的力量,这是历史的记忆、民族的记忆。

    “这一代青年很可爱,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点燃他们的生命之火”

    中青报·中青网:新时代下,农业类高校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陈弘:很多青年学生其实对农业没有深度了解,所以传统认知会认为:学农能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就是种田种菜吗?其实,当大家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农业其实是一片“蓝海”。未来的农业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情,需要青年们不断地去迎接挑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创新变革。比如,种业创新、粮食安全以及设施农业、智慧农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很多学生实际上并没有跟三农“打过交道”,往往都是在进入田地和养殖场后,才发现现代化农业并不是之前想象中的样子。所以,农业类高校首先就是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了解什么是农业,什么是农村,什么是未来的农业,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养猪为例,提到养猪大家可能会觉得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其实现代化养猪兴起了修建高层养猪宾馆,不但规模化更高,还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饲养自动化。

    书本上画不出最好的猪,电脑里也种不出高产水稻。农学类高校最希望培养出“接地气”的学生。首先就是要对自己的事业有信心,真真切切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其次,要有创新思维和情怀追求。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创新和变革的思维方式,善于把各种有效资源整合起来去实现工作目标。

    中青报·中青网: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将农村生活分享到社交媒体上,您如何看待用短视频科普农学知识的方式?青年在讲好三农故事、乡村振兴方面有什么优势?

    陈弘:我希望他们是将真正的感情投入到农业农村,而不是一时兴起,为了吸引流量。就目前来看,青年用短视频的方式分享农村生活,首先让大家开始关注农村、关注农业。谈论农业的人越多,创意就会越多,说不定几个青年朋友在一起聊农业,就会聊出一片新天地,所以这是一种好现象。

    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力和应变力更强,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他们非常善于捕捉外界的细微变化。经常有人说,这一代青年在物质条件上比较优越,没有吃过苦,是“躺平”的一代。我认为,现代化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补上这一课,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要如何把他们凝聚起来、引领起来,发挥青年的独特优势。

    “人生道路漫长,要学会自我取暖”

    中青报·中青网:您觉得青年学生该如何传承袁隆平精神?

    陈弘:首先就是天下情怀。袁隆平院士对全人类命运的关心,他的毕生追求就是让大家吃饱饭,让全世界人都能吃饱饭,这是一个很朴素的,但是又非常伟大的梦想。他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人类情怀是最值得年轻一代传承和学习的。

    其次就是专注。一生只干一件事,专注于一个目标的精神特别需要传承。如果今天这个赚钱想去干,明天那个风光无限也想去干,那么什么事也做不成。

    再次就是勤劳,袁隆平院士的一生都非常努力、非常勤奋,勤奋才是获得伟大成就的最重要原因。不管在什么时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名言永不过时。

    第四,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追求无止境,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大家都不能只是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袁隆平院士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中青报·中青网:进入大学之后,有些学生容易出现不适应或者迷茫的情绪,您觉得他们该如何排解这种情绪?

    陈弘:人生道路漫长,大家要学会自我取暖。因为每个人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在默默地奋斗,每个人都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首先,大家可以多读一些杰出人物、英雄人物的传记,穿越时空和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对话。人生讲究的是一股精气神,真正的英雄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大家在觉得孤立无援时可以从外界汲取精神力量,这就是自我取暖。

    其次,要做好时间管理和目标设置,对大学生尤为如此。从中学进入到大学阶段是人生很重要的转折点。高考之前,大家都在为考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而奋斗,目标非常明确,但进入大学之后就再也不是中学的这种学习方式了。我建议同学们一定要有每个阶段明确的小目标,当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为实现规划而努力了。

    再次,要永远有激情,要努力用激情点燃生命。只有阳光没有风雨,那就不是人生。要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民族的发展之中,才会获得一种永远积极进取的力量。历史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总是走不出小我,那么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难时很容易悲观失望,只有坚信自己做的事情,让“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和意义长久发挥作用,每个人的人生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8月08日 09 版

不能只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
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政课探索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以创新为抓手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