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8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政课探索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袁洁 实习生 孙艺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8月08日   09 版)

    “如何理解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中”“假如你成为了村委书记”……这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中国文化教学中心推出的网络教学平台U-talk的互动区上思政课教师发布的课后讨论内容,学生用回帖的方式结合课堂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

    作为西浦大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U-talk还兼具课前预习、微课作品发布等功能,是学生在思政课中自主参与、“做中学”的一个缩影,也是西浦思政课五大创新教学方法的集中展示。

    自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以来,思政课进一步走深走实。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思政教育建设备受关注。

    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钞秋玲介绍,“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学校加强教师、教材、教法‘三教’建设,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已经探索出中外合作大学思政教育的“西浦答案”。截至今年3月,西浦留学生回国就业率超90%,教学效果良好,育人效果显著。

    活用“教材”,学生愿意听、喜欢上,更用得上

    “应开尽开,只多不少。”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上什么”的好奇,钞秋玲会这样回应,“具体而言,就是把国家规定的思政课方案与西浦教学特色相结合,创建了符合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思政教育课程模块”。

    根据《意见》在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上的要求,“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钞秋玲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西浦的大思政教学体系中,课程部分在原有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法律”和“自我管理”基础上,增加了“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公民行为”“创新创业”和“公益与慈善”,共计9个方面,融合到《意见》规定的5门必修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形成中外合作大学特色思政课“教材”。在钞秋玲看来,思政课有血、有肉、有灵魂,才能让学生愿意听、喜欢上,更用得上。

    要做到这一点,“教材”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的形式。比如通识课《自我管理与心理健康》选用“微课”作“配套教材”更为合适。

    “但不同于教师出镜视频课,这里的主讲人是学生,教师则退居幕后指导。”校党委副书记、中国文化教学中心主任谢波介绍,为了培养学生“在镜头前用二三分钟讲清观点”的能力,2015年,西浦推出“微课”平台,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自我管理与心理健康》成为最早一批“试用者”。课程组负责人王洁告诉记者,这门课主要包含如何进行生涯规划、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有效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等自我管理内容,以及如何认识抑郁症、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等心理健康内容。“这些内容很难用考试或者论文的方式检验掌握情况,只能靠实践”。

    这一点也让2021级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许妙琳深有体会。她所在的小组拍摄的微课视频与抑郁症相关,最初的想法来源于身边朋友的经历。“要想帮他们,首先要懂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请教老师,许妙琳发现了更专业的、更具有指导性的科学方法,也意识到自己原本“劝人家想开点,只当是小事”的方式未必能走进朋友的内心。

    许妙琳把这些新的认识融进情景剧中。在课堂展示环节,不少同学看完后也表示“原来自己也是用错了方法”。听到这样的反馈,许妙琳更能理解微课的意义,“我们自己拍的微课都是彼此熟悉的话题,自然也有吸引力,没准就能帮到自己或者别人”。

    据了解,经过5年的探索和积累,仅这一门课就已积累了6000多件微课作品,“微课已经不仅仅是考察方式,更是鲜活的教材。”王洁说。

    像“大思政”与“大心理”这样多学科的融合,也是西浦思政课程的一大特点。“不只是拓宽了思政课程的广度,更符合全球教育的趋势。”钞秋玲点出了融合背后的设计逻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先管好自己、管好家庭,同时了解社会所关切的,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客观看待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为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作用,实现从孩子到成人再到世界公民的转变”。

    创新“教法”,让学生做思政课的主角

    如何让丰富的思政课程真正为学生所用?微课的使用,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让学生自主参与,在做中学。“围绕这一目标,基于必修课平台、选修课平台、微课平台、网络课平台、实践课平台打造的五个创新教法,是西浦大思政教学体系中的精髓。”钞秋玲说。

    每周课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学生代表侯高杰已习惯了先去U-talk上的“课程主帖”看看新发布的互动话题。只有提交了回帖,侯高杰才算完成本周的课程任务。接着,他还会查看预习帖、保存资料,在日程表上为下周的课前小测留出准备时间。

    这是西浦为思政必修课打造的“2+2+2”模式,即“课前两小时掌握知识、课堂两小时学会思考、课后两小时表达观点”。谢波告诉记者,课后用来互动的U-talk平台,也是五大创新教法之一的网络课教学。

    目前,西浦每一门思政必修课的教学时长为14周,如果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不止于此呢?选修课负责人王劲松介绍,在西浦大思政五大创新型教学方法中,依托学校选修课平台开展的选修课教学方法,实现了“1+N”模式,即把必修课“1节课”的纲要型的内容进行“N节课”的扩充与深入,“如何丰富思政必修课的知识体系,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再到研究导向学习的转变”。

    延伸到课堂形式之外的转变,除了微课还有实践课。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开始,学校在部分学院结合专业内容开展短期乡村振兴实践课。丁洋洋是城市规划专业2020届本科毕业生,硕士留学英国后,从事城市化相关的咨询工作。在她的“西浦记忆”中,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大三暑假在贵州村寨1个多月的实践经历。

    “这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上的实践,也是了解国情的实践,更是一堂开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思政课。”和周围大多数同学一样,丁洋洋在贵州的那一个月对于乡村振兴有了真切的理解,“脱贫攻坚让这些地区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但乡村振兴需要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在她看来,这样的发展涉及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离不开各个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谢波介绍,正是基于过往的经验和反馈,学校今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暑期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侯高杰和许妙琳第一时间报了名。他们将前往长三角地区先进农村调研学习取经,最终形成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报告,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再把经验带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精选“教师”,“我的教师我做主”

    要做到“学以致用”,离不开教师。“所谓好教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钞秋玲说,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双高标准”只是选聘的基础要求,“关键还得学生喜爱”。

    据了解,在西浦“背景调查-试讲评分-考官面试”的准入机制下,所有应聘者需要走进真实课堂,自选话题,进行一段10-15分钟的试讲,由在场学生当场给出YES或NO,支持率在75%以上的候选人才能进入面试环节。

    除此之外,在思政课师资紧张的情况下,西浦也坚持进行督导,对于评估不达标的教师,请出“课堂”,调岗或不再续签合同。

    同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学生视野,西浦在《形势与政策》讲座中,设计了“外国人看中国系列”“企业家系列”“领导干部系列”“教育家系列”和“艺术家系列”等,邀请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或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经历和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为什么要在技术上自力更生”等思政课中的理论知识。

    “将宏大的政治叙事和抽象的学术原理渗进微观的生命体验和具体的生活实际中,用最简单和通俗的群众话语,使思政课堂有理、有料、有趣。”钞秋玲说,每年由英方组织的面向全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思政课所有课程与教师的得分全面超过学校平均分,部分优秀课程与教师得分高居前列。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袁洁 实习生 孙艺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8月08日 09 版

不能只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
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的思政课探索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以创新为抓手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