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曾经是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为云南三大海关重镇之一。90后杨帆经营的门店“一朵小花”“一棵小草”,就坐落于当地人常说的“四街一巷”之一的戴家巷中。
选一个温暖的下午,约上朋友在这座传统建筑里品咖啡,学插花,谈天说地,看着夕阳缓缓落下,是不少普洱当地青年和游客的选择,如果运气好,还能遇见杨帆养在院子里的猫。
门店所在的建筑是这条巷子里保留最完整的四合院古建筑,仍能见到老房子原有的走马转角楼形式。“这里是普洱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最集中的区域。”杨帆说。
杨帆真正进入到咖啡领域刚满一年。如今,一杯咖啡让他的小店发生不小的变化。
客流量和在店时间是最明显的变化,杨帆坦言,当初选择鲜花,他仅看到了产地优势,但发现鲜花缺少更深入的体验场景,“很多客人买完花就走,就算是体验学习插花最多就停留一两个小时”。
“如何让顾客停留得长一些?”这是杨帆常常思考的问题,“如果把百余年历史的咖啡引入百年建筑,想必是件很有情调的事情。”
位于北纬23度的普洱,气候适宜,全年无霜,适合咖啡生长。
“我们没有任何主动推广,都是靠着客人们拍照拍视频,一个个积累起来的。”他觉得,凭借咖啡和古建筑的元素结合,在社交媒体上产生裂变式传播,像他这样的小店才有了更多机会让外面的人注意到,甚至喜欢上。
杨帆觉得,要把情怀变成事业,把事业发展成产业,需要当个“实干派”。杨帆为小店改造制定了四期规划,目前已经推进到第三期。
老式收音机、电风扇、桌椅板凳、对联书画等都放置在四合院的二楼——城市会客厅内。如今,这些老物件都能正常使用,整个建筑的地板也是老房子留下来的,整个环境让人好像猛地穿越回几十年前。对杨帆来说,修缮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在城市会客厅,杨帆悬挂上云南咖啡和世界咖啡的风味地图,张贴起云南特色民俗活动和著名山脉分布图,努力传递着西南边陲的独特风情。
“从事咖啡的朋友聚在一起,大家会毫无保留地分享思路和想法。”在这样的咖啡文化氛围,杨帆结识了普洱当地的咖啡庄园主、咖啡冲煮师、咖啡爱好者,逐渐融入普洱咖啡的产业圈。他结合朋友的建议和自身兴趣,不断摸索着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因为咖啡,杨帆结识了一位从美国波士顿毕业回来的朋友。她帮着杨帆对小店的品牌定位、愿景使命、发展方向、建筑规划进行讨论,逐渐明晰了“小院子大世界”“让百年文物重放光芒”等发展的思路。
不久前,门店入驻当地的“青年之家”,节假日期间各种青年交流活动也会在此落地。杨帆觉得,这些活动不仅为门店引流,也让这座老建筑焕发更多青春活力。
杨帆的合伙人是青年旅舍的“发烧友”,他们正一起盘算着将老房子修缮改造成20世纪80年代的样子,朝着高端民宿的方向发展。“目前很多北京、上海的客人都在问我们有没有民宿,希望住上几晚,这样的需求确实存在。”杨帆希望在这间百年建筑里营造家的感觉。
资金是摆在杨帆和团队面前的最大困扰。在杨帆看来,初创型公司的资金需求比较大,一般需要上百万的资金,如果银行看不到实际的资产,贷款很难审批下来。比起银行贷款,他更希望找到个人或者投资机构进行投资。
去年10月,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普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印发《普洱咖啡生豆精品率、精深加工率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到2024年全市咖啡生豆精品率提高到30%以上,精深加工率提高到80%以上。杨帆觉得,随着行动计划的逐步实施,普洱咖啡的产地优势正在为小店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和动能。
“创业者每天面对的都是问题,绝不是答案。”杨帆常常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过去只做鲜花和茶,现在经营业态更加丰富,左手咖啡右手茶,都是很有普洱特色的产品。”杨帆不后悔选择咖啡,希望把普洱原产地的优势发挥好。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