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9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出走半生 心怀赤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9月12日   08 版)

    潘文石教授出海观察白海豚。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本报曾多次报道潘文石教授的成就

    从事保护工作这么多年,我得到最大的启示是:人类不能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人类应该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潘文石

——————————

    这个夏天,广西钦州三娘湾的旅游火爆异常,渔村里如今几乎家家起了三层小楼,开民宿、饭店、小卖部,整个夏季忙得不亦乐乎,村中道边停满了旅游车辆,堵车成了渔村常态。这里的渔民除了打鱼、养蚝,还吃起了旅游饭。

    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和他的女儿潘岳、女婿赵一就租住在渔民的小楼里,与其他的小楼不同,这个小楼的门口挂着“钦州市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的牌子,整栋楼就是白海豚研究基地。

    潘文石教授今年86岁,从1980年起,就开始了他的野外科考生活。他穿行陕西秦岭追踪大熊猫、在广西崇左的深山研究白头叶猴、巡航广阔的海洋去研究和保护中华白海豚,最终探索出一条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人民生存发展的道路。

    潘文石教授说:“我的方向虽然主要是生物基本问题研究,但我坚持利用一些力量去关怀老百姓,即使投入不多,效果却是巨大的。我们有很多宏伟的城市和高楼大厦,但我们还要看到在那些最偏僻的角落仍然有贫困的一群人,那里也恰恰是人和动物生存的危机前线。”

    珍稀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和自然生态的向好显然并不是潘文石教授研究和保护的全部,他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不能“仅仅从纯科学出发”,人的生活状况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崇左,潘文石教授用他获得的环保奖,为山村修建沼气池,这样村民们就不会为了烧水做饭砍伐森林;他联系北大生态文明中心出资给村民修盖水池,改善村民用水;四处奔走为村民建学校、建医院、建糖厂,助力当地脱贫,他认为只有村民生活好了,才不会滥砍滥捕。

    此时的潘文石教授不仅是个研究生态学的专家,更像是社会活动家。

    潘文石经常会讲他在崇左亲历的故事:“有一天早晨,3个农民发现了一只偷猎者铁夹子上的白头叶猴,他们赶忙把白头叶猴解救下来送到我这里,且拒绝了我的酬谢,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事。”

    在他的努力下,崇左的喀斯特地貌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发展成为全新的环境旅游资源;如今的三娘湾,蓝天、大海和自由游弋的白海豚也成了当地最亮丽的旅游名片。让人们看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双赢。

    在保护生态中受益,从生态破坏者,自觉成为生态保护者,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团队每到一处从事研究保护,时间跨度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更长;潘文石教授常会抽出时间去政府部门、去学校作报告、讲故事,让亲近自然、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生态理念影响更多的人。他说:理念深入人心,事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潘文石教授的感召下,女儿潘岳和女婿接过父亲的生态研究和保护接力棒,抛下繁华舒适的都市生活,来到三娘湾研究和保护白海豚,同时传递生命的故事。

    他们并不后悔这样的选择,反倒是庆幸在潮涌的商海搏击后,还可以在广阔的海洋中,寻找到新的生命价值,在与白海豚的相处中感受到自然和生命的纯粹,潘岳夫妇说:这是一种有意义而且有趣的活法。

——————————

    潘文石,1937年生于泰国曼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野生动物,尤其是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我毕生研究的愿望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和谐地处理这些生命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地动物生命与百姓生活的实际状况,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起自我创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潘文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9月12日 08 版

在三娘湾守护中华白海豚 于山海间传播“生命教育”
出走半生 心怀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