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9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以文化人”,以真诚姿态讲好中国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9月18日   06 版)

    9月14日,北京,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在首钢大跳台举行。演出结束后,小演员向台下挥手互动。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田嘉硕/摄

    9月14日至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举办。在正式启幕前,已有很多时刻让人们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一直丰富而自然地弥漫于每一个生活角落。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电影院里迎来大量观众,大家非常喜爱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优质国产片《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外地游客们的“城市历史深度游”热情极高,纷纷打卡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地标。

    时隔10年,北京地坛书市于9月初归来,红墙绿树边摆满了图书展棚,挤满了选书、听讲座的读者;“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启,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看一场场动人好戏。

    文学、影视、戏剧、美术、舞蹈……创作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让文化艺术连接心灵沟通世界,文艺工作者重任在肩。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上,“以文化人”,是文艺工作者们谈论的一个重要关键词。

    创作坚守人民立场,与时代同步的佳作,是当下的需要,亦是历史的期待。文艺工作者们应当如何肩负文化使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

    好的文学跨越时空,文学既“载道”也“载福”

    文学作品,是记录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

    亮相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我爱北京——现当代散文名篇选》,收录了老舍、沈从文、汪曾祺、史铁生、徐则臣等现当代知名作家关于北京的散文佳作25篇,带领读者感受北京的四季风光流转,品味风味美食,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胡同中穿梭,见证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

    该书主编张莉表示,之所以选编散文,是因为它自由、日常、随性,强调情感、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是更能和时代生活产生密切关系的文体。作家们通过记录这些“毛茸茸而富有质感”的细节,使得不断变动的北京风貌,得以通过文学的形式保存下来,让北京形象生动而丰满起来,引发读者的共情。

    文学所蕴含的力量和功能,或许超越你的想象。文学只有和家国、民族共振,才能彰显它的价值与意义。

    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期间,著名作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表示,好的文学是跨越时空的,好的文学不会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现在读《红楼梦》《诗经》,我们依然会被感动,依然会受到很强烈的震撼,依然会有很高的审美享受”。

    莫言表示,作家的创作需要关注当下,但是又必须不受当下的束缚。

    “历史发展像河流一样滚滚向前,没有绝对的过去,也没有绝对的现在,一切都是历史发展链条当中的一个环节。即便写一个看起来是完全和当下没有关系的历史的作品,我依然要对现实给予关注,而且给予高度的关注。”莫言提到,通过对现代人情感方式等内容的了解,来关注作品所描写的这段生活,它的特殊性和个性就会呈现出来。

    “作家当然会被故事牵引,但是故事并不是作家的根本目的。”莫言说,无论是小说家还是剧作家,他们最核心、最终的追求,是通过艺术手段、通过故事表现人性,塑造栩栩如生的、具有独特价值和个性的人物形象。

    谈到中国叙事,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持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来表现中国故事”。

    “最近两年我想得比较多一些,什么是文学?它的功能是很多的,有批判的社会功能,还有载道的功能。载道不(仅)是载大道,不仅是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那些最英雄、做出最大作为的人,还有载福的功能,是对于最广大众生的关怀,以文化人。”梁晓声说。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是作家们极其关心的议题。

    梁晓声感慨,他特别在意中国文学如何被国外的朋友们所了解、认识。“我们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把这些作品放在同世纪、同一个年代国外的文坛上去看,我觉得我们才不比他们差。”

    “文学走向世界,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莫言说,这十几年来,越来越多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在莫言看来,文学作品之所以被翻译,之所以能够感动、感染其他国家的人民,就在于这里有共同的价值观——“文学作品的共同价值观就是人性”。

    中国电影形成良好生态,创作者必须真诚

    “118年来,中国电影人用光影记录生活,用镜头书写世界。”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期间,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如是说。

    黄建新提到一组数据:2022年,我国全年电影总票房为300.67亿元,国产电影票房占比达84.85%,共有7部影片票房突破10亿元;2023年,仅1至8月份,中国电影票房就突破428亿,有9部影片票房突破10亿元,其中6部票房超过20亿元。

    “这些影片,有改编于真实事件的现实题材影片《万里归途》《孤注一掷》《消失的她》;有反映英雄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流浪地球2》《八角笼中》《热烈》;有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形象气质的作品《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和《深海》;还有展现平凡个体温情故事的影片《人生大事》《奇迹·笨小孩》,以及探索类型融合的影片《独行月球》《满江红》等,类型丰富,满足了不同观众群的观影期待。”黄建新说,中国电影已经形成题材多样、类型多元的良好生态。

    黄建新提到,近年来,中国文化市场的蓬勃发展为电影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历史机遇。作为中国电影人,需要以“明德修身”为先,不懈进取,寻求进步,精益求精,拍出好影片。在他看来,电影人要强化思想积累、提升艺术修养、增强知识储备,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

    著名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吴京认为,电影成为精品是系统的工程。“这个系统工程里包括了文化发展的理念,政策、投资环境的优化,工业生产的环节,大众消费习惯、审美趣味,包括年轻人的成长。尤其是今年,观众的口味也变了,很多都是创作者无法把握的。”

    吴京说,创作者应该把自己能够把握的部分做好: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创造新的视听语言,培养新的创作人才团队,培养未来的电影人才等。他也希望能有更多专家到电影工作生产的第一线给予指导。

    吴京注意到,近年来一批年轻电影人推出新作品,以社会现实热点为题材的影片获得成功,传统文化的资源转化成动画片和神话片引起轰动。“还有一些题材、类型的影片可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看起来票房有点不给力。但是仔细看网络的评分或者票房总值,喜欢的观众也很满意,主流之外形成小众的市场和多元化的审美”。

    在吴京看来,创作者必须真诚。“银幕是放大的,创作者真诚,就会把真诚传递给观众”。

    黄建新说:“电影切忌孤芳自赏,想要作品接地气、入人心,就要坚持寻找作品中的人民性。创作者要深入生活,熟悉和展现生命在每个阶段里的自然状态,游刃有余地传递丰富的情感,创造生动的人物。”当电影的焦点对准千千万万的人民,时代和历史的画卷会显得更丰富、更生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9月18日 06 版

“以文化人”,以真诚姿态讲好中国故事
文明间的对话从这里开始
敦煌传承人
一场跨越时空美美与共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