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9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国产“航天心” 赋能千行百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9月25日   08 版)

    装了“航天心”的火炬。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供图

    不久前在第31届成都大运会上大放异彩的火炬“蓉火”,又一次把光芒带到了这几天备受世界瞩目的会场——第六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

    对航空迷来说,这场时隔四年的盛会格外值得期待。为期四天的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近6万观众前来观看。人声鼎沸的展馆里,三支精美的火炬吸引了众人驻足——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研制的“祥云”“飞扬”“蓉火”三大明星特种火炬集体亮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点亮火炬的其实是一飞冲天的航天动力。

    “我们带来了十余款自主研制的通航及特种动力装备亮相本届展会,充分展示空天动力技术领域的尖端技术和创新成果。”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市场营销总监王延文说。展台上,除了特种火炬系列,还有闪闪发亮的发动机整机、无人机等明星装备。

    发动机是推动航空航天事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心脏”。今年66岁的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一直做的事,就是给中国航空航天事业注入动力。如今,研究所正在努力将高精尖的航天动力赋能千行百业。

    引人注目的火炬系列产品,就是航天技术服务国计民生的典范。“祥云”飞上珠峰,“飞扬”闪耀水下,从珠穆朗玛峰到冬奥冰湖,每一次火炬点燃都让世界屏住了呼吸。王延文向记者揭秘了三支火炬背后坚强的航天心。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要把奥运圣火送到珠穆朗玛峰上,那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奥运火炬燃烧系统研发项目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他们成立了奥运火炬试验室,调集二十几名精兵强将组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火炬燃烧系统研发团队。我国著名冲压发动机专家刘兴洲院士成为火炬燃烧项目的总设计师,领衔火炬研发。

    古稀之年的刘院士带领着团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反复论证设计方案,研试队伍先后两次赴珠峰开展实地考察与试验工作,到零下40多度的漠河进行低温低压试验。为了解决固体火炬的速燃问题,刘院士四次亲赴东北的外协场地研究攻关,连春节都没有休息过。经过数百次试验,祥云火炬终于将奥运圣火送上珠峰。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又创造了奥运史上首次由两名“机器人”火炬手完成水下传递的历史。最为精彩的是“水下悬停对接”环节,水下火炬在机器人的操作下进行精准对接,而整个过程火炬的火焰一直熊熊燃烧。跳动的火苗在水、陆两个环境中始终保持着旺盛、飘逸的姿态,火炬传递的科技感瞬间拉满。

    以往国外的水下火炬采用固体燃料,而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团队创新采用气态燃料,不仅能消除烟雾污染,还能让火焰更具动态、飘逸的美感。当然,这一技术的实现难度要大得多。

    为了让气体燃料在水下稳定燃烧,同时克服水压和水流扰动的影响,设计人员借鉴了航天发动机的设计理念,创新应用了新型燃烧组织结构和气动旋流火焰保护等一系列技术。历经700多天、1200余次尝试,创新研发出世界首型绿色清洁燃烧的气态燃料水下特种火炬,让奥运圣火在水下绽放。

    此次,成都大运会的火炬研制团队是一支90后占比近4成的年轻队伍。为了完美呈现“蓉火”外观独特的艺术美感,同时兼顾火焰灵动飘逸的效果,在“双奥”火炬研制的技术基础上,团队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在设计、生产层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而这款火炬最大的研制难点是如何实现火焰形态、火焰颜色与“蓉火”的炫彩外形相结合。为此,团队又创新了生物燃料以及特殊生产加工技术。

    展区里,造型各异的“航空心脏”也颇为吸睛,这些都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动力装置“明星阵容”。

    航空发展,动力先行。王延文说,以前发动机一直是制约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瓶颈。“因为缺乏设计生产发动机的能力,我们的飞机只能去适配发动机,而现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需求,为不同的飞行器定制动力。”

    “我们正在聚焦先进空天动力、弹用动力、无人机及通航动力、新型能源动力和动力技术服务等五大方向。”王延文说,要让空天动力技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还要服务国计民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9月25日 08 版

暗夜星空“守望者”
国产“航天心” 赋能千行百业
中国科学家开创新方法 对古人类进行“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