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云激荡到浪漫诗意,白洋淀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因其独特的地域与历史文化特征,白洋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而关仁山的长篇小说新作《白洋淀上》作为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开篇之作,为这方水土再一次注入了新的色彩。
触摸雄安的悠久历史与精神文脉,将故事舞台放在白洋淀上
《白洋淀上》的写作始于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在全世界将视线投向这座正蓬勃兴起的城市时,关仁山也自然而然地将新作的故事舞台放在了景色秀丽又孕育着丰厚红色基因的白洋淀上。
怀着对白洋淀的敬畏与热爱,关仁山走入了当地居民中间,与他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随着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与事,关仁山感觉自己触摸到了雄安大地的悠久历史与精神文脉,这股力量也驱使着他在写作、采访、收集素材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光是笔记本电脑就写坏了3台”。
在王家寨,关仁山切身感受着“大雁空中飞,鱼儿淀上游”的自然和谐之美,也目睹了许多“作家编不出来的故事在生活中真实发生”。与现实的贴近让关仁山逐渐熟悉了白洋淀,也打开了他写作的思路,原本进度上停滞不前的小说有了新的方向,王决心、乔麦等人物的轮廓逐渐清晰生动、被填充起血肉。“当我真正走进王家寨时便发现,景观和人物都渐渐向我走来了。”
唯有对生活实现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写出的故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作为长篇小说的《白洋淀上》3卷本长达117万字,为了搭建起宏大的故事结构,支撑起丰富的人物与情节,关仁山为小说搭建起了网状结构,通过事件牵连起不同人物,又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推动人物的命运与选择。
“白洋淀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舞台上是王决心、乔麦、杨义成这些不同线路上的人物,他们既相对独立,又在冲突、融合中形成联系,构建起真实的时代和生活。这对我的创作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关仁山说。
关仁山认为,创作像《白洋淀上》这样带有浓重纪实色彩的长篇小说时,仅靠作家的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对生活实现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写出的故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在关仁山看来,想要把时代的话题转化成艺术的话题,需要一种更加巧妙的再造,因此他塑造出了一批时代“新人”形象,通过他们的成长,揭示时代的变化。关仁山认为,想要在以文字抒写人物内心的细致情感变化的同时,还要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观,就需要作家始终对人民怀有敬畏与关切,以小见大,挖掘人物在乡村与时代巨变中个体心灵、精神、观念上的变化。“在故事中,我想传达的思想也许不会让人物仅用简单的几句话表达出来,但一定会将对这个时代的认知和理解,藏在作品的每一个角落。”
只有熟悉历史,才能写好今天的乡村
相比于《麦河》《金谷银山》等同样关注新农民生活状态的长篇小说,《白洋淀上》在题材与写作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关仁山直言,《白洋淀上》的写作难度是最大的,虽同为农村题材,却又在书写中突出了城市化进程,不仅故事规模庞大,且涉及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交汇,需要作家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对历史的准确理解。
《白洋淀上》的故事涉及了3个家族几代人的生活变迁,也勾连起一方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关仁山看来,想要写好现在的农村,找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新时代间的精神共通点至关重要。
在对白洋淀历史文化的探访中,关仁山遇到了一位百岁老人——这也正是《白洋淀上前传》中心人物铃铛老人的原型。作为抗日游击队雁翎队的队员,铃铛在后3卷小说中养育起王决心等白洋淀新一代,正是有了精神上的传承,王决心、乔麦、赵国栋这些“新人”才有了底气、根基和精神的磁场。
“不了解这一块土地的历史,无法把握它在当下的意义,也无法把握这个地方的未来。白洋淀的历史故事,与今天的雄安有着精神链接点,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熟悉这段历史,才能写好今天的乡村,写好新城市的未来。”
“农民可以不关心文学,但文学万万不能丢掉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要为农民写作。”这是关仁山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新时代乡村变迁的守望者与见证者,他将继续行走在北方农村坚实的文学大地上,以笔书写中国现代新农村的真实风貌。
实习生 郑欣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宛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