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必须担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把培育科学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广大学生投身科研创新,努力成为勇担科技自强自立重任的栋梁之才。
把科学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指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广大学生树牢正确的学习观、科研观、奋斗观,坚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之中。要主动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坚信“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一体化建设,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尤其要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努力提升高校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要全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诉求,深刻认识“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将大学生培育成党和国家科技人才的重任,将大学生培育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高校力量。
把科学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环节
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精神,讲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巨大发展成就和科学发展对人民生活带来的显著成效,结合国际局势讲清“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的手上。要深化专业课程教育,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科学素材、科学精神、科学事迹,将科学知识讲解与科学精神培育相结合,全面介绍与专业相关的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攻关成果,激发学生科学报国的内生动力。要讲好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深刻认识到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朝着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迈进。要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优势,以学生为主体推进科学数字课堂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科学教育需求,引导学生将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转化为探索科学的主动性,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坚定科学报国、工程报国的决心,引导广大学生刻苦钻研、投身科学。
把科学精神嵌入大学文化全方位
要大力推进学风建设、校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实事求是、风清气正的科研学术生态和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投身科研的大学文化氛围,积极健全学校科学荣誉表彰机制,培育表彰师生身边的科技先进典型,让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成为大学校园的持久风尚。要教育广大学生坚信“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敢于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敢于向现有的固定模式和权威提出挑战。要引导广大学生坚决落实“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始终将实事求是作为科学研究的灵魂,尊重科学规律,谨遵科学事实,坚持诚信原则,确保科学研究的真实性、严谨性、客观性。要涵养爱国奉献、服务人民的情怀,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当代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科学报国的先进事迹,经常邀请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到校作宣讲报告,引领广大学生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四个面向”,牢记强国使命。
把科学精神镶入实践全链条
要健全科学实践机制,强化校内与校外贯通,突出科学教育的前瞻性、衔接性与实践性,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团队、科学创新小组和实验室等科研载体的实践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在科学实践中深度体验,磨砺其坚毅品格,涵养其自立自强、追求卓越、不怕失败的精神。要树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面对现有知识敢于质疑、勤于发问,勇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坚持学以致用。要将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做好科学教育、科研实践等方面的校校合作、校地协同、校企衔接,着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深化科学研究合作,让科技人才各展其长,协作攻关;用好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现场感悟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深化高校与企业、科技研发基地等生产科研平台的对接合作,组织广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研发一线,深刻领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积极践行科学精神,主动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22B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任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