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上备受关注的新疆“海鲜”,到打造冬奥旅游名片的河北太舞小镇,再到着力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庆……今年5月至今,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已走过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路走来,我们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生动实践中捕捉奋斗中的年轻面孔,他们正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探索可期的未来。
透过年轻面孔看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离海最远”的地方养鱼虾
9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塞锡湖水产销售点,23岁的水产养殖户管盼盼向记者展示当地培育的螃蟹。这家企业在坎乡库勒特克奇村建立稻蟹共作项目点,辐射带动贫困户、水稻种植户增收。今年,该公司采用拱棚控温、立体养殖等科技手段,首次引进牛蛙幼苗和南美白对虾进行人工养殖。目前他们培育的螃蟹、龙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均受到市场欢迎。
察布查尔县地处伊犁河以南,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有发展有机水产品的理想条件,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3370亩。近年来,察布查尔县将以生态渔业为主的水产养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引导养殖户进行产业化养殖、品牌化经营。
作为中国离海最远的内陆省份,今年,新疆产“海鲜”引发热议。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2022年全年水产品产量17.30万吨,比上年增长1.4%。新疆水产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和欢迎,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寻找未来的农业“芯片”
9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26岁的冯智浩在一片玉米试验田内和工人一起收获套袋授粉后的玉米。接下来,他们将根据穗行数、产量等指标挑选出较好的品种进行下一步育种。去年从西北农林大学毕业后,冯智浩来到这家集小麦、棉花、玉米和瓜菜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及市场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新疆本土企业,加入其玉米育种团队。
种子被称为现代农业的“芯片”,昌吉回族自治州因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和地理条件,被誉为“天然的种子加工厂”,制种面积占全疆的30%。目前,昌吉州有农作物种子企业70余家,有的企业还将自家选育的种子随神州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进行太空诱变育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将“绿电”直送亚运会
9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换流站内,23岁的甘肃姑娘杨丹在值班。她去年从甘肃天水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考到这里成为一名见习值班员。据介绍,昌吉换流站现有员工73人,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平均年龄29岁。
昌吉换流站是“疆电外送”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源头。该工程是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输送容量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直流输电工程,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6省区,平均每天为华东地区输送绿色电能达2.2亿度左右,可满足9000万户家庭的日用电量。
作为史上首次全部竞赛场馆常规电力使用绿电(在生产电力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与火力发电相比对环境冲击影响较低的电能)的一届亚运会,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部分电力也来自这条绿电通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为智慧农业添砖加瓦
9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一家农机制造公司的总装车间内,18岁的依孜哈尔在组装农机的升运器。他是新疆供销技师学院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一名高三学生,今年4月和同学一起来到这里参加实习。
作为一家研发、生产、销售农牧业收获机械、耕作机械、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及林果机械等的农机制造企业,这家公司的自走式辣椒收获机等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类型农机的空白并替代进口,其90%的产品销往我国东北、华北等省区,部分产品还远销中亚及俄罗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创新药 中国造
10月11日,重庆市巴南区,重庆市国际生物城中的一家生物制药企业,24岁的初级工程师邱爽(左)和25岁的初级工程师高超云(右)正在进行抗体药物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她们都是今年硕士毕业后通过校招入职的。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青年员工人数超过一半。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有效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也成为许多年轻人理想的就业方向。
重庆国际生物城是重庆市重点生物医药聚集区,拥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高新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四张国家级名片。目前,这里的在研创新药物达到54个,其中不少产品有望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田嘉硕/摄
10月11日,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的重庆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一名海关工作人员正在检查通过中欧班列(渝新欧)从德国运来的进口汽车。
自2011年年初首次全程运行以来,中欧班列(渝新欧)已累计开行1.4万余列,成为运输货值最高、去回程最均衡、货源结构最优、网络辐射最广、带动产业最强的中欧班列,可通达亚欧百余个城市和地区。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田嘉硕/摄
7月22日,河北石家庄崇礼,太舞滑雪小镇,一名蒙古族的马术训练师等待为游客提供马术项目教学。他身后是可观赏小镇全景的观光缆车。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后,崇礼依托冬奥遗产,逐渐向周边地区拓展后奥运经济圈,打造“冬奥小镇”的全季旅游新名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玉佳/摄
10月10日,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民们在“天路”旁。这里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四周都是悬崖绝壁,仅靠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联系。通过学习临近乡村的产业发展经验,这里的村民通过种植柑橘走上致富路,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返乡创业。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田嘉硕/摄
从互联网上备受关注的新疆“海鲜”,到打造冬奥旅游名片的河北太舞小镇,再到着力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庆……今年5月至今,由中宣部组织开展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已走过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路走来,我们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生动实践中捕捉奋斗中的年轻面孔,他们正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探索可期的未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0月3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