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 T5版:应对气候与粮食危机论坛    上一版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青年接力“向绿而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1月06日   T5 版)

    11月1日,北京首钢园,2023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应对气候与粮食危机主题论坛上,“环保少年说”环节,来自国内各个城市的小学生发表演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江河浩荡,奔流不息,正如一代代青年踏上绿色征程不止步。生态文明领域最具青春气息的创造性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已走过24个年头,见证了中国青年大步迈进的环保步伐。

    24年间,“保护母亲河行动”累计筹集资金近6亿人民币,推动建设了520多万亩青年林;累计吸引6.4亿人次参与各类环保实践;传播影响超10亿人次。

    如今,“保护母亲河行动”迭代为新时代青少年生态文明品牌“美丽中国·青春行动”,越来越多的青年以实际行动“向绿而行”,逐渐成为绿色倡导、净滩护水、垃圾分类、增殖放流、候鸟守护等环保实践的主要参与力量。

    一代代青年接力传承

    “爷爷栽的这批树林子,不能甩手。”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管护员郭玺已是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他身材精瘦,皮肤黢黑。

    40年前,八步沙都是狂风。“可以说,出门八步就是沙子。”20世纪80年代,郭玺的爷爷郭朝明等6位老汉卷起铺盖,挺进八步沙,风餐露宿,种下的树如今比郭玺年龄都大。

    他们是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几位老汉约定,“自己干不动了,儿子接着干,儿子干不动了,孙子接着干。”

    “爷爷和父辈,在肚子吃不饱的情况下,还能把沙漠治理成这个样子。”这让郭玺十分感慨,也坚定了他留下治沙的决心。

    40多年来,三代治沙人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山区,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如今,这里一片郁郁葱葱。郭玺的脸上满是自豪,他笑着说:“南方的大海我没见过,但到了春天,八步沙上的柠条就会开出一片黄色花海,我也特别喜欢。”

    沙漠变绿洲,同样是万晓白和其父万平梦想中的场景。

    万平是科尔沁沙地生态示范区的民间治沙第一人,20多年前,他毅然辞掉工程师的工作,开始治沙之路。当时正在读大学的万晓白,每到假期都来帮忙。

    当父亲遭遇缺人又缺钱的艰难时,万晓白带着丈夫和年幼的女儿,放弃城市工作,扎根乡村,致力于科尔沁沙化草原的生态修复。

    万晓白说,那里本是内陆地区,却开始经历台风,且次数逐年增加,同时还面临着雨季延后,冬季气温升高的变化。他们努力重建草原生态系统,增强牧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草原一小块一小块向荒漠深处挺进。20多年过去,昔日的“火沙坨子”变成现在300万平方米的草原,植被覆盖率达95%,野生动物有310多种。

    “每个年轻人都是‘第三代治沙人’。”在郭玺看来,只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环境,身边的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郭玺和万晓白都曾荣获“母亲河”奖,这个奖对他们而言,也是父辈的荣耀。

    一个个普通人与绿色同行

    投入一次环保行动不难,坚持一份环保事业并非易事。

    早在大学期间,环保组织“绿色浙江”联合创始人忻皓就利用业余时间做环保公益。这之后的23年,忻皓把环保做成了事业。他坦言,许多普通人的关注与帮助,成为他前行的重要动力。

    一位老人在给“绿色浙江”捐款的信件中写道:“我是一名退休职工,生活并不宽裕……今特捐献人民币壹仟元,以作协会活动时的一点小补充,请一定要收下。有活动请一定要及时通知我。”

    “我们越走人越多,正是靠着大家的力量,来实现我们共同的使命。”忻皓说。

    如今,“绿色浙江”组织了6万多名“钱塘江护水者”,在钱塘江流域开展“同一条钱塘江”巡河护河志愿活动。

    福建省云霄县七彩虹志愿服务队队长林敏带领青少年,唤起家乡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云霄县漳江口拥有福建种类最多的红树林天然群落,“涨潮后,红树林就只剩下一片绿色的树冠留在水面,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翠绿,成为很多生物的理想家园”。

    一到假期,七彩虹志愿服务队就会组织青少年儿童前往红树林。孩子们喜欢看弹涂鱼在滩涂“画画”,看招潮蟹在礁石间“捉迷藏”,研究红树的特殊根系和泌盐现象,寻觅候鸟迁徙的路线和足迹。他们把发现写进诗里、画进画里,通过直播课堂,传递给更多自然爱好者。一些学生因保护红树林的经历,高考报考生态学专业。

    以忻皓、林敏为代表的“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引领者遍布全国。

    一次次绿色“长征”开拓创新

    近年来,长江、黄河的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一群年轻人以江河为伴,以创新作答。

    “长江大保护团队有70%都是青年,年轻人的团队充满活力与创新。”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殿常介绍。

    这个团队把脚步深深扎在沿江11省(市)的100多个项目上。江苏宜兴落地中国首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永续水”泡咖啡酿啤酒,污泥“变身”营养土……资源在一次次循环中“重获新生”;沿江各个污水处理厂融入光伏,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直击黄河流域治理痛点,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组织国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120余家单位、2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攻关团队。

    32个工作组、1000余名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在沿黄9省区32个重点地级城市开展“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实现科研与管理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快速应用,为地方“送科技、解难题,把脉问诊开药方”,支撑地方破解“有想法、没办法”的难题。

    更多的青年正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汇集全国50余所高校,8000余支队伍,近6万人的脚步传承接应,从祖国的最南端到最北端,都有青年的身影。

    绿色长征活动起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子的环保实践。早在1984年,北林学子就率先走出校园,开展以植物养护、绿色生活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咨询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30余年。

    活动的深度不断拓展,近几年,他们走进黄河流域科考调研,在实践中把握绿色发展的脉搏。“新时代的青年就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当我看到母亲河的壮阔时,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一名学生表示。

    共青团中央社会联络部部长黄英锋介绍,新征程上,中国青年服务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是,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把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从植树造林拓展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等绿色发展领域,将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投入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发展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1月06日 T5 版

年轻的面孔 绿色的脚步
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青年接力“向绿而行”
可持续发展接力棒在青年手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