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十分特别的赛车竞技运动,赛道上没有火花四溅的追逐和超车,却弥漫着争分夺秒的紧张。这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特殊课堂,来自全国108所高校的00后参赛者们,既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竞赛,也在这里享受着学到新知识、交到新朋友的乐趣。
11月12日,2023“蔚来杯”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在合肥收官。经过近一周的紧张比赛,吉林大学吉速电动方程式车队最终获得电动方程式大赛(FSEC)冠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GW-HRT车队获得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FSAC)冠军。
据了解,今年的FSEC共有77支大学生车队参赛,FSAC则吸引了31支车队报名。在合肥的赛场上,为108支高校车队提供服务的企业代表、裁判、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总人数接近4000人。
“祝贺本届比赛圆满收官。大赛连续两年在合肥举办,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合肥对于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关爱。感谢同学们、老师们、裁判们的共同努力,祝贺获得优异成绩的车队和同学。”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智能电动汽车的重要市场,也是创新最活跃的市场,这将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舞台。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联合创始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务秘书长闫建来告诉记者,迄今为止,这项系列赛事已累计为我国汽车产业输送人才超过4万名,由参赛大学生独立设计的赛车累计多达1600余台,由他们撰写的技术论文累计超过1万篇。从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走出的优秀大学生车队,已出国参赛60队次,获得35项相关国际奖项。
“不设防”的比赛激发出了怎样的活力
“经过多年积淀,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逐步形成了学科融合性高、专业性强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全面等优势,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等方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闫建来表示,作为专为青年大学生打造的顶级赛事,中国大学生方程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行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而打造的FSEC和FSAC。
据介绍,FSEC以“独立开发和设计完成整车电气系统总成”为课题,主要考验学生的汽车工程知识与综合设计仿真的能力;FSAC则专注于无人驾驶领域,比赛过程涵盖汽车构造及原理、设计和仿真、整车电气系统的操作和调试、搭建无人驾驶系统安全架构、无人驾驶各类算法的编译和测试等复杂精密的内容。
闫建来分析说,参赛车队每年都要独立自主设计、制造、调试一台方程式赛车,这不仅考验着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要求车队具备工程管理、商业营销、成本控制以及招商宣传的全方位能力。
“作为00后大学生,参赛的难度确实不小,但收获也格外多。”代表柳州工学院LSRacing车队参赛的范金瑾说,赛道上不以学历、资历论英雄,而是靠实力说话。
今年10月,柳州工学院第四次斩获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总季军的头衔。在2023上海国际车展上,LSRacing车队耗时3年研发的E07电动方程式赛车一经亮相,便吸引了不少观展群众的关注。
奖杯的背后,是这支大学生方程式车队在无数个日夜的刻苦训练、精心调校和反复验证。作为LS Racing车队的经理,范金瑾对今年参赛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还历历在目。
“对于我们来说,正向开发一台电动方程式赛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他回忆说,从一开始的设计到寻找供应商、赞助商,到参赛前不断测试、改进赛车,大家通过实践验证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还慢慢培养出了管理能力。
据了解,2013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首次开设电动车组。2015年,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大赛独立成赛。与传统方程式赛车相比,电动方程式赛车增加了电池管理系统、电控系统等复杂领域,对参赛车队的技术要求更高。
随着无人驾驶概念成为汽车产业热点,2017年,在其他赛事已稳健运营的基础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推出了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大赛,被认为是技术水平最高、创新色彩最浓的大学生方程式赛事。
面对愈发靠近产业前沿的竞技项目、愈发复杂的造车流程,参赛车队无不希望得到更多支持。
记者了解到,面向2023年FSEC、FSAC参赛车队的队员,“蔚来冬季菁英营”提供为期3个月及以上的专属实习参访活动。在这次特殊的实习旅途中,大学生队员一边参与真实的产品研发运营及测试环节,一边收获各种定制化培训、参访及分享环节,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脉络。
此外,为了鼓励各院校参赛,支持技术研发,2023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特别设立了“蔚来大奖”,对获奖车队提供资金支持和蔚来教学试验车使用权。值得一提的是,蔚来将支持FSEC总成绩前三名的车队参加德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帮他们提升参加国际赛事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在蔚来冬季菁英营的参访过程中,大家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来自辽宁工业大学的乔秀权对这种学习的重要性深有感触。作为辽宁工业大学万得电车队的队长,他特别关心队员们能否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中交到新朋友,学到新技能。
“FSEC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同来自各地大学的车队同场竞技的机会,以展示和证明队员的创造力和工程技术水平。”他告诉记者,与普通商业赛车竞技中各队互相保密,甚至剑拔弩张不同,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的车队大多选择“开门造车”。在参赛间隙,各车队之间总会进行认真而坦诚的交流,为彼此赛车的设计亮点和技术创新点赞,并交换自己今年技术创新的种种心得。
“拿我们这款赛车来说,无论是电控系统还是车手人机工程设计,每当其他队伍的同学来询问时,我们从不藏着掖着。之前在赛车设计、制造过程中,如果我们遇到技术难题,也总有热心肠的同学来帮忙分析。”乔秀权感慨说,这种“不设防”的坦诚,让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就像一个结交新朋友的派对,也是一年一度的学术交流平台。
人才供需错位要破局,产教融合需加大马力
在现场同样收获满满的,还有挥舞着合约、极力寻找人才的各个用人单位。
“从比赛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仅拥有书本上的知识,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正是我们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一位安徽本地车企的招聘人员表示,从方程式赛事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大学生,一直是汽车企业眼里的“香饽饽”。
“参赛选手往往都是各所高校汽车专业的‘尖子生’,参赛还让他们锻炼出了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因此毕业参加工作后更容易上手。”闫建来介绍说,在历年的参赛学生中,“通过比赛找到工作”的故事屡见不鲜。他表示,通过大赛培养适用性汽车人才,反哺汽车产业发展的效应还在持续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持续推进,人才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汽车人才供需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指出,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的存量预计为7.2万人,届时该领域的人才净缺口最高可达3.7万人。《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则预测称,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人才净缺口将达到103万人。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存在不少痛点,包括人才总量短缺、复合型与专业型人才奇缺、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新能源汽车企业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以及缺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等。
显然,当中国汽车产业变革和市场转型驶入深水区,汽车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
有分析认为,传统汽车专业教育的部分内容已落后于产业的实际需求,因此人才供给的调整慢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有的大学生就业不充分,有的企业却出现人才缺口。
打破这样的局面,显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将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列为重点任务。
其中,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组建一批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共同体”,被认为是汽车业人才培养破局的必由之路。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要肩负起推动产教融合的责任。”闫建来表示,希望有更多企业像蔚来一样,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平台,对中国汽车教育进行有益的补充。
他说,从整体来看,汽车业辐射广,带动力强,眼下智能电动车赛道快速升温,有助于扩大大学生就业市场,促进稳就业;而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又将反哺行业,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稳增长。
2010年,李斌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首次共同发起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从2015年起,蔚来连续9年深度支持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在李斌看来,这些年方程式赛车不断刷新纪录的圈速、各车队水涨船高的技术水平,就是中国汽车业飞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李斌表示,围绕智能电动车的研发、制造,中国汽车业已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为青年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汽车出口约为392.2万辆,同比增长59.7%。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预计可达450万辆,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同时有预测称,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突破850万辆,市场渗透率可达36%。
“青年大学生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李斌建议说,一方面,大学生要敢于给自己设立一个较高的目标,在学习和对外交流中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这样才能突破自我;另一方面,有志于从事汽车业的大学生更要脚踏实地,通过参加方程式赛事等方式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他说:“汽车毕竟是复杂的制造业,手上没有沾上一丁点油污的人,肯定当不好汽车工程师。”
“青年人才的就业选择,往往最能反映行业景气程度,也能反映出企业的创富能力和创新能力。”独立汽车评论员白德认为,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聚焦绿色低碳、数字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而牵手最富活力、最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大学生,无疑将帮助车企打好那些技术攻坚战。
“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才能巩固中国汽车业的优势。”正如他所言,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产业、新趋势、新需求背景下,大学生需要更多像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这样的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也需要更多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