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落下帷幕,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奔跑的青春身影外,还有出圈的广西非遗。
据不完全统计,学青会期间,运动员村的志愿者之家累计服务运动员近万人次,那里的绣球制作、剪纸、点米成画等非遗项目吸引了4300余人次打卡,一场广西非遗的沉浸式体验似乎成了年轻运动员学青会的“必修课”。
11月12日傍晚,运动员村的志愿者之家人来人往。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短短20分钟,就有10多名运动员走进志愿者之家,文化展厅、非遗体验等板块,访客川流不息,俨然已成为运动员的热门打卡点。
运动员村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副主任、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刘俊杰说,运动员来自全国各地,将广西非遗文化纳入志愿者之家体验项目就是为了让大家在比赛之余接触、了解到当地非遗,除了以赛会友,还能以文化交友。
在志愿者之家规划之初,刘俊杰和同事就考虑到那里的房间紧邻街边,又是小门脸,适合打造成一个个单独的体验项目。他们想到了非遗,于是请来了当地非遗传承人,为参赛年轻人提供非遗体验的机会。
志愿者之家的非遗体验项目主要包含剪纸、点米成画、邕剧脸谱三部分,这些项目都具有“耗时长、做工精细”的特点。
在选择项目时,刘俊杰考虑到运动员训练艰苦、枯燥的特殊性,特意选择了一些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体验的项目,这样运动员在比赛之余,每天都能来这里打卡不同的项目,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从而用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比赛。
非遗传承人曹文碧和钟昀睿分别在志愿者之家进行非遗项目点米成画和剪纸的指导,“这两位非遗大师都是很好的老师。”刘俊杰说。
11月11日,记者刚走入志愿者之家的大厅门口,便听到一阵阵欢呼声。原来是几名运动员正跳着往心愿墙上贴便利贴。
来自安徽的游泳运动员鲁宜莎说,入住时,她就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志愿者之家,经常利用比赛间隙来这里体验剪纸、做绣球等非遗项目。这个14岁的女孩说,自己对广西的文化、美食都感兴趣,志愿者之家能给她各种满足。
安徽的李欣忆说,她同样被志愿者之家所设置的非遗项目吸引而来。她说,自打出了机场,一路见到的志愿者都很热情。之前,她只知道广西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这几天,广西的美食已经俘获了她的胃。
“螺蛳粉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臭。”李欣忆笑着说,在到饭店点餐时,老板还为她和父母推荐螺蛳粉,“老板说好吃得停不下来”。李欣忆收藏了志愿者之家为运动员准备的广西旅游手册,准备下次再来深度游。
从志愿者之家的大厅走入旁边的展厅,氛围立刻从热闹变得安静,每个人都在低头专心描绘着手中的图画,有色彩斑斓的脸谱,也有带学青会元素的图案,这一展厅中所展示的展品均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邕剧脸谱,结束比赛和训练的运动员,沉浸在五颜六色的脸谱和字画中,俨然一幅青年与非遗文化交汇的美好图景。
天津队田径运动员闫小磊在那里学着画学青会的会标,“所有的志愿者制服上都会有”,在他看来,会标代表着学青会,有纪念意义。
作为一名北方人,离天津2000多公里的广西曾让他觉得“特别遥远”,此次参加学青会,他脑海中的广西清晰、立体了起来。
在点米成画项目的体验馆里,年轻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在画花草,有的在画学青会吉祥物。河南队游泳运动员王梓扬用点米成画的技艺临摹一张和女友的自拍照。
他说,此前还给女友绣了一个香囊。虽然女友没有来广西,但可以给她带回有特色的礼物。
“来之前我还在担心会不会语言不通,和当地人没法交流。来到这才发现,大家的普通话说得也很好,而且当地人都非常热情友好。”在王梓扬看来,这次广西之行,打破了很多他原本的刻板印象。
“一开始我以为广西作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可能会相对落后一些。”来自浙江省的游泳运动员高圣涵形容起他第一次来到南宁市的感受,这里的城市建设让他吃了一惊,学青会期间,他参加比赛的体育场馆设施也是一流的。
19岁的田径运动员李文豪用3小时拼出了学青会吉祥物“壮壮”和“美美”,在平时的枯燥训练中,李文豪偶尔会心浮气躁,但长时间的点米成画让他的心静了下来,“做平面图时需要把米一点点往上放,将它们排放整齐,这些磨炼了我的耐心。”李文豪说。
来自天津队的朱婧形容起她在志愿者之家的感受:“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广西特色。”有时候她坐在志愿者之家里,听着来自天南地北的运动员用不同的口音相互交流,互相打趣,坐在一起拉家常,就会感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他们同时也都在体验着有广西特色的非遗项目。“有的北方大汉,坐在志愿者之家一针一线地缝着广西绣球,打算带回给他的家人当作纪念品。”朱婧笑着说。
运动员村村委会志愿者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团良庆区委书记张佳露介绍说,希望能够以志愿者之家为窗口,借助学青会的契机,向全国的青少年朋友们展示壮乡文化,让广西非遗文化像火种一样播撒给年轻一代。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谢洋 实习生 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