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广州市文艺报刊社《诗词》编辑部发布《严正声明》称,据热心读者反映,《诗词》2023年第21期刊发的吴某某诗歌《红薯地》《流年》涉嫌抄袭江西诗人林长芯的诗歌作品。该报对此十分重视,经细致核查比对,确认已构成抄袭。
关于抄袭这件事,唐代诗僧皎然曾在《诗式》中提出“三偷”:偷语、偷意、偷势。皎然提到:偷语“最为钝贼”。而在今天,这种“钝贼”最为嚣张。今年以来,诗坛最为引人关注的事情还有两件,都与抄袭有关。其一是诗人冯书辉涉嫌抄袭却四处发布作品,原因在于他给各大刊物的编辑部寄茶叶,若编辑不发稿,他就以“举报”相威胁;其二是广西贺州市作协副主席王忠民先后被《山东文学》《诗歌月刊》《星星》诗刊等杂志社指控抄袭,由此,王忠民不仅被撤销贺州市作协副主席职务,而且被取消广西作家协会会籍,广西作协同时向中国作协申请撤回对王忠民的推荐。
不同于前两位抄袭者“成名已久”,新近被拆穿抄袭的吴某某十分年轻,可谓文坛上的“后起之秀”。公开资料显示,吴某某出生于1996年,曾多次获得各种诗歌文学奖项,21岁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今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新会员。参照广西作协对王忠民的处理结果,吴某某能否继续自己的“作家梦”,恐怕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说抄袭行为令文学蒙羞,舆论的强烈反应,则是一种可贵的“监督机制”。可以看出,在广大读者心目中,文学依然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实际上,这也正是文学刊物纷纷表示对抄袭“零容忍”的关键——无论是出于对文学的尊重,抑或是出于对法律的维护,都必须捍卫公众心目中的这方净土。
抄袭者的做法为什么越来越低级,这个群体又为何越来越年轻?究其原因,“欺世”多为“盗名”:多数热衷于“剪刀浆糊之道”者,都有各种头衔傍身,当文学创作被涂抹上浓重的功利色彩,创作者不免为浮名所累。2022年3月,出生于1987年的青年作家林培源,在网上发表《一封迟来的道歉信》,就其2009年发表的《黑暗之光》涉嫌抄袭表示道歉。林培源反思了当年急于成名的功利心态,同时表示“为当年草率、轻浮、虚荣而做出如此愚蠢和错误的行为表示悔过”。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说过一句“出名要趁早”,这句话鼓舞了很多年轻人,也误导了不少年轻人。正所谓“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年少成名固然可喜,但如果为了名利涸泽而渔,不仅会透支个人才情,也容易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做文学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人当求真,为文不可“偷”。相比表达技巧,如何遵从内心真实的表达意愿,是所有创作者都必须面对的终极之问。
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