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事件观

不必让孩子为父母的辛苦“内疚”

刘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2月06日   05 版)

    安徽亳州一名初中老师正经历远超他想象的批评。

    几天前,他录下一堂精心准备的班会课,发布到短视频平台。那节课上,他专门制作了一条视频,收集学生父母工作的画面,在教室大屏幕播放,让学生观看后写下给父母的话。

    视频中的爸爸妈妈,有的在装修现场打扫卫生,有的在工地上操作挖掘机,有的在缝纫机前处理布料,有的在工厂进行机器焊接,还有的在折叠回收的纸箱。

    老师录下的班内画面显示,不少学生湿了眼眶,有人不停地用纸巾擦着眼泪。

    “做这个视频的时候百感交集,既心酸又心疼。我始终觉得,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这名老师发布视频时写道。

    然而,视频发布后,只有少数网友肯定他的用心,批评的声音更多。

    “这个年纪的孩子自尊心很强。”网友代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的角度,觉得这场班会更像一种当众的“羞辱”,就像学校以前评比助学金时,需要贫困学生当众陈述自家有多困难。

    “‘他家长是叠纸壳子的’,你根本不知道这会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有网友现身说法,“小时候我有一个女同学家里是卖肉的,就会有男生追在她后面嘲讽。”他们猜测,“孩子湿了眼眶,或许那并不是感动,而是自卑到了极致”。

    有人总结,“贫穷也是一种隐私”。

    事实可能并非网友猜测的那样。在将短视频平台账号设置成不可见之前,这名老师发了一篇长文,解释说:“这个视频搜集(时)是家长自愿选择,家长私发给我的,征求家长的同意让学生看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不易,而且没有备注孩子的名字。”

    他强调:“我引导孩子们,说你们没有必要自卑,也不需要愧疚,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他希望学生借此机会感恩父母的养育。

    更大的争议可能也出自这里。网友的批评,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内疚式教育”理念的不认可。事实上,孩子没有机会选择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也无法主导父母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更无法决定父母此前的命运,类似的感恩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让孩子感到愧疚,谋求所谓积极正向的影响。

    比如,在这节课上,有学生给爸爸妈妈写小纸条:“今天的班会上让我看到每位家长的不容易,让我感到自责,我不应该不好好学习,对不起,我错了。在往后的生活里我会好好学习,不让你们操心,我不会辜负您们的期望,我知道你们的不容易。”

    另一个孩子写道:“世人皆知学习的重要性,却不知学习背后是父母几个月才能给上的钱,父亲在外面努力干活,为了我可以更好学习,努力干辛苦的活,母亲在家忙这忙那……我爱你们,不会辜负你们的期待。”

    不少研究发现,对很多孩子而言,长期受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会产生内疚感和负罪感,久而久之,他们甚至可能丧失感动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一个对应的概念,叫“愧疚诱导”,指关系中通过让对方感受到内疚,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意大利国家研究院研究所学者玛利亚·米切利(Maria Miceli)1992年就在论文中指出,愧疚诱导包括几种形式,可以直接告诉对方“错了”;也可以表现出某种痛苦的症状,从而让亲密关系中的对方感到对此负有责任;甚至表面上为他开脱,但目的是让他自责。

    类似的诱导在不少家庭中出现,集大成者也许是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她和丈夫离婚后,独自一人将女儿抚养长大,女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她不停地输出,“看我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呀”“你是我的一切,只要你快乐我就快乐”“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吗”……

    这种总是委屈自己的“付出”,不仅换不来孩子的感恩,还会让孩子越来越压抑和内疚。剧中宋倩的女儿乔英子患上了抑郁症——电视剧是虚构,是艺术创作,但它展现的这种典型的亲子关系有着大量的现实案例。

    心理学的很多研究发现,内疚感和负罪感会让一个人忽视自我需要,更难享受生活,甚至会在其驱使下进行自我惩罚,即便自己没做错什么,也会更容易认为“这是我的错”。

    在那名教师发布的视频下,有网友回忆自己的心路历程:“小时候我就是这么过来的,父母的辛苦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只会越来越愧疚,连开心的时候想起父母都会马上沉默,吃到好吃的第一时间会觉得父母在吃什么呢?父母都没有吃到,我怎么能这样子?只不过是用了父母的钱自己才能吃到这些好东西。”

    毫无疑问,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受到的批评也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思,这种用“内疚”激发“感恩”的教育方式值得商榷。我们是否应该让孩子感受未来人生更多的可能性,看到世界的多样性,以此来增加他们尊重自我又关注他人的力量,我们应该为他们卸下生命中本不该有的包袱和负罪感。正如这名教师视频中所说,“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我想这种爱,从不应该诞生于“内疚”。

刘言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06日 05 版

不必让孩子为父母的辛苦“内疚”
谁的“萝卜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