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凛凛寒风中,随着一声机车长鸣,满载日用百货的1289次列车从内蒙古二连浩特铁路口岸驶出,开往俄罗斯,这是当天开出的第5趟中欧班列。室外温度接近零下20摄氏度,站场内却是一派火热繁忙景象。一列列货物列车及中欧班列在线路上铺展开来,高高耸立的龙门吊用“巨手”将五颜六色的集装箱码垛如林。
调度指挥中心大厅里,巨大的显示屏上,点位的闪烁、颜色的变换,每一次信息的更迭,都实时显示着中欧班列的到发信息。墙壁上“打造祖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大字格外醒目。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前沿与窗口,也是中欧班列中部通道的唯一节点。
年轻就要往前冲,迎难而上助力中欧班列高效运行
从大屏幕上“目送”中欧班列开出后,任宇龙就开始忙碌起下一趟列车的作业组织。
今年28岁的任宇龙,是二连浩特站调度车间车站值班员,他负责根据计划协调组织人员将各个单独的车厢合编成一列车,再按照调度命令指挥列车开往不同的方向。在12小时的班次里,任宇龙需要时刻关注控制台前的4台电脑,安排部署20多趟列车和百余次调车进路,协调联系10多个部门及工种。接电话、下指令……对讲机呼叫声音和2部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中,任宇龙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他手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注意事项和作业安排。
“内勤助理值班员,X8421次,Ⅰ场5道停车……”在任宇龙下发指令的同时,车站调度员、货运调度员、统计员、边检场翻译等十几名工作人员有的盯着电脑屏幕、有的忙着接打电话、有的则在埋头记录,相互配合推进工作开展。随着中欧班列运输需求快速增长,二连浩特铁路口岸进行了多次升级站改。2022年站场改造后,新建的调度指挥中心实现了宽轨场、准轨场、换轮库、边检场“四场合一”集中控制的运输组织模式,“智慧大脑”为中欧班列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传达调车作业计划,车次X8421,作业项目解体,计划开始时间15点00分……”室外,二连浩特站运转车间丙班准轨一调调车长徐北龙肩挎电台,手持调车作业通知单,给班组职工传达作业计划后,手脚麻利地登上调车机。解体就是将到达的列车车厢分解到指定的线路上。“车站准轨场10条调车线、14条到发线,96条股道,站场的线路早都已‘刻’入我们脑海里啦!”徐北龙说。
连结员刘炬川和同事快步走向作业区,对准备换装编组的集装箱车辆进行逐辆检查。空旷站场里,车体透着逼人的寒气。在12个小时的班次里,他们要完成近450个车体的解体编组工作。他们必须和时间赛跑:排风、摘管、提钩、拧闸……穿着厚重的棉衣、顶着刺骨的寒风在车辆与股道之间来回穿梭。每分解编组一列货物列车,他们都需要往返奔跑2000多米,身上透出来的热气把棉袄冻成了“盔甲”,睫毛上、帽子上、脖套上凝结了一层白霜。
从事调车岗位的5年里,刘炬川每个班步行3万步成为家常便饭。长时间的顶风冒雪,干裂的嘴唇、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成为内蒙古高原赠与这位95后的日常妆容。
“刚开行中欧班列时,一周也没有几趟车,现在我们每天都要接发10列左右,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嘴上说着“累”,任宇龙的语气里却难掩自豪。
据了解,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服务的口岸有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策克,铁路运量分别占到口岸过货量的93.5%、20.4%和22.6%。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作为目前我国与蒙古国接壤唯一铁路口岸,今年进出口运量突破1500万吨。近年来,随着中欧班列运输需求快速增长,二连浩特铁路口岸换装通关和境内外通道能力日趋紧张,历经1965年、1984年、2007年3次大规模扩能改建后,2022年又一次迎来大规模工程建设,改造后宽准轨接发列车线路增加至30条。如今,二连浩特站从一个仅承担过境车辆交接的中转站,发展成年过货量超千万吨的黄金口岸站。
成事业致青春,勤学苦练护航“钢铁驼队”
得益于中欧班列,各种品类的物资跨越国界,“国货”走了出去、“洋货”拉了回来。而一列中欧班列从出发到抵达,就像一场漫长的接力跑,沿途需要近60名火车司机接力开行,蒙古族小伙子阿拉腾巴嘎那则是穿梭国门的“这一棒”。
阿拉腾巴嘎那是呼和浩特机务段首批驾驶中欧班列“出国车”的司机之一,他负责把出境中欧班列从中国的二连浩特送到蒙古国的边境城市扎门乌德,再从扎门乌德牵引一列入境班列回到二连浩特。
从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到扎门乌德站,虽然只有短短9公里的路程,但是出入境需要经过中方、蒙方边检站严格检查,还要在蒙方境内进行编组作业,往返一趟至少需要8个小时。阿拉腾巴嘎那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还有设备的差异。和国内火车“左舵”、信号设备在左侧不同,蒙古国信号机在右侧,且行车组织规则与国内也不一致。“火车驶过国门那一刻,司机瞭望信号的方向就要由左变右。”阿拉腾巴嘎那说,因为错看信号自己没少挨批评。
为了克服这个难题,阿拉腾巴嘎那一出国门,就把水杯和笔记本调整到右手边,以提醒自己观察右侧的信号机。看似笨拙的方法,如今却成为出国车队众多司机的驾驶小技巧。10年来,阿拉腾巴嘎那牵引中欧班列在国门之间无数次穿梭,安全行驶30000余公里。阿拉腾巴嘎那等人还成了蒙方司机的“巴格西”(蒙古语“老师”的意思)。
与阿拉腾巴嘎那不同,27岁的司机林俊波说,自己至今清晰地记得5年前第一次牵引中欧班列驶过国门时的激动心情,也清晰记得因为语言不通、跟蒙方边检站工作人员连比划带蒙猜的窘境。此后,林俊波每次值乘都会随身携带一个蒙语生词本,把常用专业术语用拼音标注上,一有时间就学。“工作上的失误或违章,很可能影响到整体运输,所以要不停地学习。”林俊波时常这样告诫自己。
除了牵引中欧班列出国,林俊波所在的DF7G-9002“青年文明号”机车包乘组还需要承担列车解编重组的任务。二连浩特口岸地处草原戈壁之上,强风沙尘等恶劣天气对机车性能影响较大。林俊波说,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到岗后都会把机车各部位认真检查一遍:有没有跑冒滴漏,有没有螺丝松动……逐一排查行车隐患,“‘交车不留活,有活不过夜’是包乘组自成立之初的‘硬杠杠’,一直传承至今。”
不管咫尺还是远方,他们用自己的节奏追逐梦想
刘磊是土生土长的二连浩特人。1955年,随着集(宁)二(连浩特)铁路建成开通,爷爷刘毛头从南京来到这里支援边疆建设,把根扎在了这里。2008年,走出校门的刘磊成为集宁工务段二连线路车间的线路工。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成群迁徙到中蒙边境,经常有黄羊群沿着铁路线进入站场。为防止野生动物挡停列车,刘磊和工友们工作之余还要踩着厚厚的积雪巡视加固防护栅栏,及时驱赶误闯进来的黄羊。
“离最冷的时候还差得远呢,习惯了就好。”12月15日,迎着寒风,集宁车辆段二连运用车间货车检车员李俊生手拿检车锤,弯腰、俯身、敲击、侧听,认真检查货物列车轮对、悬吊部件。准轨列检作业场内,敲击车辆配件的声音叮叮当当、此起彼伏。
列检作业场被称为铁路货车的“4S店”,为助力青工成长成,2013年11月,集宁车辆段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在二连运用车间挂牌成立,入路的新职工必须在这里开启职业生涯的“第一课”,锤炼技能,完成角色转变。和刘磊不同,李俊生是从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毕业来到培养基地的第一批年轻人。和他同年“参加工作”的,还有“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
刚到二连浩特时,李俊生说自己打过退堂鼓:夏季40摄氏度以上的天气很常见,冬季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也寻常,沙尘暴不定时,瞬间卷起的石子、小沙粒满天飞……但师傅“掏心窝子”的话刺激了他:“想要离开就好好学技术,等你业务能力拔尖了,没什么故障难得住你,你才有了离开的资本。”
不服输的李俊生主动走出“舒适圈”,拼命学习业务知识,磨炼技术本领,一有时间就趴在练功车下琢磨,细心钻研配件名称缘由、结构特点、作用原理……渐渐地,整备、技检、故障处理,李俊生每一项都能了如指掌,还在全局和自治区的技术比武中取得名次。
有了调离的资格,李俊生又犹豫了。在与老师傅新徒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亲眼参与并见证中欧班列越来越好的过程中,他为自己是口岸检车人感到骄傲。最终李俊生选择了在二连浩特结婚生子,把家安在这片艰苦的荒漠上,并承担起班组党支部书记和车间兼职教师的重任,希望能帮助更多年轻人在这里成长,甚至将根深深地向下延伸,紧紧融入这片土地。
正是在这样一群青年的努力下,10年来,途经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的中欧班列线路从起初的两条增至70条,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4万列,连接了10多个国家的60多个地区。这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在滚滚车轮中,“经济通道”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中欧班列,驰而不息。而他们的青春,搭载在一列列火车上,同声同调唱响“钢铁驼队”新的篇章。
左伟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