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芳华,历史密码,没想到,看一场铁枝木偶戏便能找到内心的钥匙。
乡里热闹,戏幕飞扬;锣鼓开场,座无虚席,小小的木偶,大大的智慧。演出前,这些铁枝木偶都需要组装,在后背插入3根铁枝,便可操作。武将风范,身着铠甲,帽子上流动着珠光宝气,背后插着5面大旗,独有风采。
轻轻摸,是潮绣的花纹,有棉花的手感,尽显手艺人的细心。第一场是吉祥戏,十仙登场,仙气飘飘,各显神通,表演者一手要操作两三身木偶。呼之欲出,仪态万方,那神韵,在挥动的水袖间体现风度。李铁拐,颤巍巍;韩湘子,清新英俊……更有那瑶池金母笑靥如花,手持法器。此情,让人心生憧憬,舒缓心情;此景,唯美画意,林籁泉韵,袅袅余音。
舞台上热闹非凡,十仙的唱词,妙句笙歌,风韵犹存,锣鼓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场下乡的潮剧表演通常要三四个小时,磨手艺,也磨观众。大鼓深波声声情,唢呐琵琶句句真,唱响故园,唱响心声,唱响晚风。听一曲潮曲,缱绻隽永,解千家万户心中结,看云卷云舒。
听团长说,铁枝木偶的基本功要半年才能掌握一点皮毛,真正学得精,得3年,还得有足够高的悟性。小小的铁枝木偶,要操作得行云流水,走得正,有神韵,动作需雅致,把角色的气场用最佳的方式呈现,实属不易。
一场打戏来了,随着锣鼓声响个不停,小兵小将手中拿着刀枪,出场自带光环,无数戏童睁大眼睛,看那气势威武,比划间,气氛活跃。一提,左手轻扬,宣布应战;右手晃动,挥舞刀把,一颦一蹙,一刀一枪,时刻揪着我的心弦。
“桃花马上微风凛,驰骋沙场敌胆惊”,穆桂英木偶漫步而起,驻足而望,每个动作,都是一个音符,组成一曲华章。那弓箭一出场,就成为孩子们眼中的焦点。先对白,流露人物内心的世界,再昂头挺胸,晃动几下,尽显神威。团长操作木偶左手拿箭,右手拿弓,鼓点急促,气氛烘托到位,箭成功发射,引得观众拍手称赞。一声“大破天门阵,巾帼显奇能”响起,念白有力,演得精妙,不舍落下帷幕。
一季满窗落花,瑟瑟的念白,潺潺的诉说,胭脂轻抹依然芳华。沉醉于花香悠悠的眷恋中,箫声渐渐起,风儿呢喃戏幕的美映亮了舞台。我更喜欢青衣的戏,那女子言表心声,唯有月色懂她。一场木偶戏,演绎的不只是剧情,更是对生活的希冀,热爱生活的每一帧,在喧嚣的岁月中常有戏腔的回响,日子多了几分惊喜。
舞台后,亦是另一个舞台,这里传承着潮汕茶水的柔情,前方是艺术的诗篇,后方是日子的温情。爱戏剧的团长在戏棚里挂上玉兰花,提神,愉悦,馨香。见水开了,袅袅白烟在棚子里氤氲着,没有人操作的铁枝木偶,一遇见白烟,就仿佛活过来了。
中场歇息时,几个茶杯把一份份对戏剧的热爱串联在一起,构成画卷。表演者,舒缓一口气,喝茶,聊家常,探讨剧情走向。此景,就如过年围炉,有欢声笑语,有人间烟火。
团长给大家分潮汕喜糖、南糖、豆方、鸡蛋酥,吃上几口,快乐的火苗从心底跃起。小小的戏棚,有温馨和浪漫,犹如良好的家风,美在心灵。即使夜已深,观众少了,唱戏的也丝毫不减卖力,铁枝木偶的动作仍不减少。不将就,不草率,是每个表演艺人坚守的底线,这份态度,便是为人处世的妙方。文化在唐宋遗音的大锣鼓声中传承,弥漫着戏曲本身最美的花香,愈传愈远。铁枝木偶骨子里的坚毅,是艺人们给的,动作里的柔美,是一方风土人情的底色,正如我们过日子,进退可守,日子有光。
戏演完,夜幕深,月光白,亮堂堂,戏在梦里续。
记得有一次,我和团长就守在戏棚上,那年我8岁。戏幕一拉,锣鼓茶炉占领的位置都腾空出来。铺上草席,躺下来,灯还没熄灭,铁枝木偶都挂在戏棚上空的绳索上,闪着刺绣的光辉,随着光线映亮着周围,如满天的繁星。我看着木偶的衣袖,仿佛一卷卷古书,记录着华夏文明。风一吹,戏服又飘逸又轻灵,风度翩翩。
看着看着,倦了。梦里,一群铁枝木偶争先和我握手、和我讲述他们的故事,有郭子仪拜寿,有三借芭蕉扇的奇幻,有月容夫人的温情……我听得如痴如醉,梦境中,戏剧的世界仿佛有风摇树,摇响梨园的编钟,赏心行乐,春风沂水。
潮剧春花色色香,留在戏棚上的美好叫童年。隆咚锵!铁枝木偶又要开场了。
张宸(27岁) 广东汕头市龙湖区立才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