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1月0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跨越1400公里传递感恩之心

1100封书信里的暖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1月08日   01 版)

    2023年末,重庆大学的1100名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信。约一周后,信件抵达1400公里外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昌都六高”),被送到800多名高二学生和200多名高一学生手里。

    信件在昌都六高引起了“轰动”。在重庆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记录的画面里,尽管昌都市气温已降到零下10摄氏度左右,但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里成沓的信件时,阵阵欢呼和暖意充满教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第一次收到纸质信件。一段奇妙、温暖的缘分就此开启。

    每名学生都想收到一封信

    重庆与昌都渊源颇深。自1995年起,重庆陆续开始承担对昌都市及所辖芒康县、类乌齐县、察雅县对口支援任务。昌都六高是2021年当地新建的学校,2023年10月曾组织与重庆市沙坪坝滨江小学开展书信交流活动,但只有300个名额。

    重庆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成员赵晨旭在班上公布那次书信活动时,发现学生都非常积极热情,但名额有限,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写。一些学习成绩较差、性格自卑敏感的学生抱怨,“从小到大就没被选上过参加这种活动”。

    赵晨旭和同在昌都六高的3名支教团成员暗暗订下计划,一定要让每名学生都收到一封信,都能写一封回信。

    她透露说,昌都六高的许多学生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比如有的来自福利院、单亲家庭和边远牧区等地,“学生们普遍内向甚至自卑,不太敢口头交流”。

    重庆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是第一支到昌都六高的支教团队。据他们观察,学生其实很想跟支教老师多聊聊,很向往外面的世界,“一下课就围在我们周围,但是又犹犹豫豫说不出来”。于是,学生就给支教老师写小纸条。

    另外,由于高原特殊的地理条件等原因,许多学生回到村里后上网并不方便。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商议,可以让昌都六高学生和内地学生写信交流,用昌都六高学生擅长的方式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了解内地的情况,鼓励他们学习进步,并且信件可以留存很久,也方便与家人、邻里、福利院的小伙伴分享。

    2023年11月11日,昌都分队的4名成员郑镕昊、李双陆、赵晨旭、赵芷晴一起向母校重庆大学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介绍了昌都六高学生的现状,包括求学的不易、学习基础的普遍薄弱、表面乐观却内心自卑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祖国其他地区的好奇和向往、对学习进步的渴求。

    “学生们都有向善向好的心。当我们颁发期中考试奖励时,全班会一起鼓掌高歌:‘棒!棒!你真棒!你是我们的好榜样’;当我们播放张桂梅校长的短片时,很多女孩儿会偷偷抹眼泪;当他们回答对题目时,会羞涩地问:‘老师,我可以拥有一颗糖吗?’正如对这次来信的期待,每每提到,他们眼睛里就有光。”昌都分队团员们写道,并附上了昌都六高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照片。

    短短一天,汇集1000多封信

    这封信迅速在重庆大学的微信群、QQ群里扩散,打动了许多重庆大学的学生。短短一天,1000多封信便汇集到重庆大学团校和校团委组织部的办公室。

    写信的人包括重庆大学团校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1000余名学员、重庆大学团校和校团委组织部工作人员、青年志愿者。他们来自重庆大学30余个学院,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有参与。

    信件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煽情垂泪的内容。当提起笔的那一刻,重庆大学的学生有说不出的庄重感。生活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第一次拿起笔写信。

    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刘璇瑞来自新疆,她在信中写的内容主要关于自己在新疆的学习成长变化。“在新疆边陲小镇的我怎么样一步步走出来、看见外面的世界,希望自身的成长历程对昌都六高的弟弟妹妹们是一个鼓舞。”她说。

    “我从农村长大,一路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步入大学,我希望可以传递感恩之心,让更多的同学在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刘信彤说。他知道部分高中的弟弟妹妹们对求学有畏难情绪,其中一方面原因是经济压力。刘信彤在信中说,“其实国家和社会都在大力资助我们,在读书的年龄可以专注地去学习,有梦就去勇敢追逐!”

    刘信彤也是一名青年志愿者,除了写信,他还参与了重庆大学组织的为西藏山区捐赠衣物的公益活动。

    重庆大学还找来一位在重庆大学就读的西藏籍学生边巴次仁,请他为昌都六高的学生录制视频。边巴次仁来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现就读于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并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

    “我与老师交流中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该用所获得的知识去回馈西藏,建设家乡、建设西藏,这句话就是走出来再走回去(的意思)。”在边巴次仁上中学时,他的一名学长考上重庆大学并向他介绍过学校。他受到激励,立志到重庆大学读书,并最终通过高考实现了这一梦想。他希望将这份激励传递下去。

    写信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1100封信将近50斤重,昌都分队的4名老师搬着箱子把信送到各个教室时,感受到学生们前所未有的期待和兴奋。

    他们用手机记录下学生们读信的时刻。学生们捧着一张张信纸,有的压低声音读信,有的手在颤抖,有的不断抬起头问老师:“老师,我可以给这个哥哥回信吗?”“老师,这个学长在后面写他在重庆大学等着我呢!”“老师,这个姐姐是学什么专业的呀,我将来也可以学这个专业吗?”

    昌都六高的学生们观看重庆大学的学生们录制的祝福视频时,赵晨旭发现“很多孩子红了眼晴”。

    写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昌都分队成员李双陆在他带的高二14班发放信件时,动了一个“小心思”。

    该班的数学课代表在这个学期多次表示想辍学打工,“一个月还能挣上几千块钱”。李双陆通过多次了解后,发现这名女生产生辍学想法的根源是听不懂化学课,“觉得考不上大学、学习没有什么意义”。

    在信件刚到昌都六高那天,李双陆发现这名女生白天没来上课。那天晚自习是李双陆值班,女生特地来向他道别。李双陆临时改变了发信计划,在那个晚自习提前把信件发给14班的学生们,“趁她来上课,看能不能改变这个孩子的想法”。

    学生们读信时,李双陆特别关注这名女生的动态。她仔细阅读重庆大学的来信、观看“哥哥姐姐们”录制的视频。李双陆看到她眼里噙着泪水,在思考着什么。晚自习结束后,她告诉李双陆:“老师,感谢您,我决定了,要继续学习,争取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谢谢您!”

    那一刻,李双陆意识到,“我做的事情是能够真正影响孩子们一生的,是很有意义的”。

    在昌都六高,常常产生辍学想法的学生并不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薄弱,成绩迟迟提升不上去,内心迷茫、没有前进的目标,“想要退学回家放牛放羊或者外出打工”。

    “没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但是我觉得离梦想很远。”昌都六高高二14班的次成卓嘎在回信中说,“看到你们的信,你们给我说的学习方法和关于梦想的话,我觉得我只要努力,就会和梦想越来越近。我也从今天开始用你们跟我们讲的那些方法去学习!”

    高二16班的扎昂收到信后特意录了一段视频回复重庆大学的“哥哥姐姐”。以往羞于口头表达的她在视频中大胆讲述了自己“很小很小的梦想”——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兽医,给那些流浪动物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以前觉得它不可能实现,因为我觉得它离我很遥远,但是自从收到了你们的信,你们在信里写了很多鼓励的话,我也开始选择去相信这个梦想”。

    高二7班的四郎曲央收到重庆大学“一位藏族哥哥写的信”后非常激动。她说,自己也非常想去重庆大学,却很怕考不上,“但是这次寒假,重庆大学的哥哥姐姐们利用休息时间给我补课,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珍惜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多向重庆大学的哥哥姐姐们问问题”。

    写信的故事并未结束。借助书信来往,重庆大学鼓励学生和昌都六高的学生结成“学习搭子”。寒假期间,重庆大学的学生将开展“一对一”和“一对二”的“云支教”活动,覆盖昌都六高高一、高二近2000名学生。重庆大学的学生还自发募集了600余包卫生巾、30台吹风机、3000片暖宝宝、50个爱心背包等爱心物品,捐赠给昌都六高的学生。

    昌都六高的学生正向重庆大学的学生回信。截至目前,已有600多封信从昌都六高寄往重庆大学。同样在激励着当初写信的重庆大学学生。

    “弟弟妹妹们害羞躲闪镜头的眼神,却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梦想,我感受到了来自他们身上的无穷的力量。”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林谢巧看到昌都六高学生们的回复说。她已加入重庆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希望去了解、帮助昌都六高的学生,并想当面对他们说:“请不要妄自菲薄,就算是一只咸鱼也要有梦想,更何况你们是翱翔在高原上的雄鹰呢?”

    “有人出生就处于‘高原’,而有的人却要在‘深谷’中长大。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更加幸运,我们拥有更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我们不该辜负这份幸运。”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胡欣怡说。

    她认为,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不仅成长也要成才,为祖国和社会的建设、发展贡献一分力量,“我也要学习昌都六高的学生们,像格桑花一样活着,不因土壤贫瘠而夭折希望,不因环境恶劣而放弃梦想,不仅要喜爱高原的阳光,还要耐得住雪域的风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1月08日 01 版

永远在路上
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
茶话室里听“青”声解“青”忧
一场南橘和北莓的“双向奔赴”
1100封书信里的暖冬
中国在极地布放首个生态潜标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