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1月14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学者看法

用全球视野看粤港澳大湾区

张军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1月14日   03 版)

    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具备成为探索全球交往理论创新的支点的潜力,它有可能成为全球交往的另一种分析单元,透射出不同于从传统视角看出去的全球交往的面相。

——————————

    现今世界上几个比较成熟的湾区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比如,首先,它们濒临海洋。海洋在人类全球交往中具有的文化意义仍然值得讨论。以往对海洋文明的研究更多地强调其外向性,聚焦海洋具有的向外辐射的特质,但是我们可能忽视了一点,即湾区通常还包括江河水系。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包含着珠江水系。水系是内通的脉络或线索,人类依靠水系的天然条件展开交往的历史也非常久远。水系在今天的流通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对大宗物品而言,水系交通运量大、成本低,它往往是促进地区功能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因此,湾区通常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人类的社会文化创造不断在湾区原有的自然条件上叠加增值。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航运、空运、铁路、公路在此交汇接驳,其中不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壮阔景观。湾区往往会成为其所在国家内通外达的关键枢纽。

    不仅如此,湾区还是各类元素相遇联通的聚集地。良好的交通条件及后续的人口、资金、技术、政策等的倾斜性投放与集聚,使得湾区汇合起越来越多元的要素。经济活动的繁荣使得大量人口流动到这里,人口流动带来资金、技术与文化的集结。湾区具有的内联外接的优势,使得国家在这里的谋划布局也具有某种导向性。粤港澳大湾区现在的科创能力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国内领先的数字产业选址于此,进而通过大湾区这个汇通枢纽与全球产业链关联起来。

    湾区往往还是媒介聚集地。国际知名传播学学者迈克尔·柯廷曾提出“媒介中心城市”的概念,他认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文化生产要素通过某些城市流动与积累,使得这些城市成为全球文化工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柯廷认定的媒介中心城市需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港口城市。伴随着各色元素在湾区集聚,交往活动也随之增多。湾区的文化由此变得活跃,往往呈现出某种混杂性与复杂性。它既包括地域风貌,如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与其他临近地区文化融合而成的岭南文化;又有因流动而带来的“异质”文化,包括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文化;还有因时空交错并置而成的文化多元性。粤港澳大湾区内,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其间各种元素交互聚合,拓展了社会交往的深度与广度。作为内通外达枢纽的湾区,统筹要素配置,调度其功能。在这种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具备成为探索全球交往理论创新支点的潜力,它有可能成为全球交往的另一种分析单元,透射出不同于从传统视角看出去的全球交往的面相。

    广州自古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7世纪以后,印度人、阿拉伯人、波斯人陆续循着海路来到广州等地,这里成为中外交往的前站。国人不但藉此了解世界,世界也通过这里来观察与记录中国。在阿拉伯的古典文献中,就保留了诸多关于广州的珍贵材料。海外逐渐积累起关于中国的记录,这些分散在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学会及其他机构与个人处的档案资料为海外中国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也奠定了海外中国学的样貌。

    湾区亦可成为观察中国人全球流动的窗口。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华人的全球流动及交往源远流长。关注华人的全球交往对研究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尤具意义。广东是海外华人华侨来源人数最多的省份,广州是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城市。湾区族群在全球流动中的“脱域”与“再嵌入”实践有助于理解全球语境下中国文化及社会关系的分离与再整合。19世纪50年代初的旧金山唐人街被当时的美国人称之为“小广州”。在这里,不仅有广式建筑,还有广东人的生活方式。清末,就有广州戏班前往当地演出,演出时长与当时广州的粤剧戏院基本一致。“下南洋”的华侨们在当地创办学堂、华文报刊,建立自治组织,他们在融入当地的过程中,也移植了某些中国文化。

    全球交往存在着多种分析视角与分析单元。国际著名经济史学家李伯重先生认为,区域史研究与全球史研究突破了过去盛行的国别史研究的局限,把研究对象置于更广大的时空范围之中进行深入探讨,其基本叙事单位变成了相互具有依存关系的若干社会所形成的网络。

    当然,发现湾区可以成为观照全球交往的支点,并不意味着要将其与以往考察全球交往的传统视角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我们应该不断在参照、联系、对比中发现、理解与诠释问题。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不仅写诗当如是,学术研究也宜如此。

    若要将湾区作为思考全球交往的支点,显然不能止于就事论事。否则,即使支点再独特,所能撬动的也终究有限。我们需要将湾区作为节点,以此,在多维视角织就的多重关联网络中去理解全球交往。把对湾区全球交往的思考放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加以比照,然后反照自身,还有助于把握湾区的区域特性以及它在更大区域(跨区域、国家、全球)中的位置。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当下的湾区展开研究,如若缺乏全球视野,即使是做湾区的内部研究,恐怕也是不充分的。

    以湾区为支点,又不囿于湾区,也许我们就能看到更加多维的湾区、更加多重的全球交往:它们既是地理的,也是文化的;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既是本地的,也是全球的;既在建构着,也在被建构中。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全球交往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军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1月14日 03 版

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守正创新是青年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
用全球视野看粤港澳大湾区
当前青年新型婚恋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