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数字技术有效提升了实现这一使命的力度和效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格养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数字时代依然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首要任务。
——————————
数字时代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崭新场景,开辟了各个领域的理念、技术和业态创新的广阔空间。尤其是数字技术对人类思想活动和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深度介入,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可能,也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敦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深刻变革。
数字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可能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进一步的可能。“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这一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数字时代,仅仅依赖知识“量”的叠加已无法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社会人才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此,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从注重指导学生应试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养成综合能力的过程。数字时代的大学生也必须学会自主探索知识、判断分析知识、汲取重塑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人的全面发展由此进一步成为可能。
二是为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生态提供进一步的可能。数字时代的学习过程是虚拟与现实充分交融的过程,学生通过数字技术能够随时随地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原著对话,亲身体验并直接接触知识最原始的发端和最初始的情态。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导、具有现成知识体系和固定学习过程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被打破,学生借助数字技术更直接和直观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育人生态。在“去中心化”的育人生态中,跨学科协作成为“新常态”,这要求各学科必须积极思考如何创新方法论以应对新的情境和问题,加强学科融合,拓宽学科边界,丰富研究视角,为学生提供更为立体多元的成长成才空间。
三是为实施“因材施教”精准教育提供进一步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高等教育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数字技术有效提升了实现这一使命的力度和效率。通过人工智能通用技术与教育大数据的结合,并融入教育专家的经验,构建出能够精准服务不同教育场景的“教育超脑”。“教育超脑”能够为教育对象的自主学习、交流讨论、问题反馈提供智能化服务平台和渠道,通过对多维数字化平台数据进行精确分析,有效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疑点、话题热点、知识盲点、发展痛点,精准掌握其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从供给、需求并涵盖教育过程的精准发力,使学生更多接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学习和实践,提升育人实效。
数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数字技术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诸多新的机遇,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变量,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传统范式,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首先,数字化建设加速了高等教育教学边界的消融,增加了意识形态安全性把握的难度。数字技术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任何政治力量、思潮都可能借助数字技术,掩护其观点理念的推广和意识形态的传播,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潜在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尤其是图像、音视频等技术,更易以碎片化形式隐蔽渗透信息于教学资源中。在数字时代,教育教学议程设置和议题选择更自由多元,意识形态安全性的把控难度大大增加,必须警惕并应对其中潜藏的风险。
其次,数字化建设给教育信息的广泛积累与传播带来数据安全、伦理与管理等系列相关问题。数字时代为实现数据资源的充分整合,会不断加大对用户数据的采集力度、外拓采集边界,这将大大丰富高等教育教学的应用场景。但数据管理不当时,就可能面临被不当复制、传播、分析和利用的风险,这将引发伦理规制、隐私保护等问题。同时,平台通过运用大数据和算法,根据学生用户习惯和个人偏好,精准推送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和素材,让学生始终获取符合个人“口味”的知识,可能造成“信息茧房”,这与高等教育培养全面、系统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
再次,数字时代虚拟与现实相交融的教育教学环境,冲击着高校的治理体系,给升级教育环境带来挑战。数字时代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校教育与自主学习的界限日益模糊。如何为教和学的资源配置、教和学关系的转换提供新的空间,如何为学生提供研讨、探究和创新的体验空间,打造深入应用场景、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真知的开放场域,如何加快形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包容性智慧教育范式,都是必须加以深思的问题。同时,数字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也推动高校治理方式发生转变,例如,AI技术使校园服务更智能、决策更精准,但也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AI为学生个性化、弹性化、定制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但对制度弹性和人的协调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后,数字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的跨学科、跨领域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数据、大算法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融入与运用,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场域等要素的重组,其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涌现性等复杂性特质日益凸显。在新型“教师—学生—AI”多元主体的交互结构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者,将转型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人格的塑造者和道德的培养者。以思政教育为例,数字技术人才往往不熟悉思政教育,思政教育队伍的数字素养相对不高,如何加强跨领域的技术合作和跨学科的知识借鉴,锻造一支“智能型”的育人队伍,成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价值观塑造引领数字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数字时代敦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深刻变革,其中价值观塑造尤为重要。以价值观塑造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既呼应数字时代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要求,又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可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立德为先,以价值观塑造引领数字时代人才培养。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步化解了知识的垄断性。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格养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数字时代依然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首要任务。
顺势而为,夺取数字时代价值引领主阵地。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高等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但其毕竟是“人类智能”的产物,并非“人类智能”的替代物。人类拥有作为生命体特有的情感能力、意向能力、创造能力,这些能力都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维度,构成人行动发展的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是自带“数字基因”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架构的空间力量作用下形塑自身的价值选择和行为习惯。数字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数字技术的鲜活性争夺青年学生的注意力,以数字技术的精准性掌控价值引领的话语权,牢牢把握对青年思想成长的影响力,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视域、全方法、全目标的价值塑造。
因势利导,构建数字时代价值塑造的“定向投喂”。数字时代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极大促进了数据价值的深度释放。一方面它使育人内容供给的定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它也使对学生成长成才内在规律的精准定位成为可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高度关注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借助深挖和精准分析数据,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抓取青年群体的关注焦点、时尚文化的流行热点,高效快捷地将其转换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语言、典型案例和鲜活素材,形成育人内容的“定向投喂”,营造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意义世界,打造富有时代气息的价值支持系统,从而凸显价值塑造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与效率。
(作者系厦门大学校长)
张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