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激烈的旱地冰壶赛变成了一堂氛围轻松的“汉语课”。
“他的意思是,无论力量大小,都必须‘装’上它。”在队友用老挝语连珠炮似的输出战术布置后,米达娜握着冰壶的手停下动作,竟开始向身边的“对手”翻译起自家战术。队友不仅没有生气,还笑着纠正她:“是撞上,不是装上,第四声。”
几局过后,比赛焦灼,米达娜朝队友大喊“‘凡’守”,却突然停住,问身边坐着轮椅的中国选手,“要挡住你们进攻,是‘凡’守吗?前鼻音还是后鼻音?”中国选手积极解答:“后鼻音,防守。”
米达娜来自老挝琅勃拉邦,目前是昆明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于她而言,过去一周的比赛不仅是“汉语课”更是一座桥梁,让她和中国、中国残疾人运动员有了更真切的关联。
第八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冰雪嘉年华暨“西南·东盟”残健融合游泳项目推广活动于4月1日至4月7日在昆明举行。据记者从云南省残疾人体育指导中心了解,活动包括游泳训练交流比赛、滑雪体验、旱地冰壶教学实践比赛等内容,来自广东、广西、贵州、新疆、云南及昆明理工大学东盟留学生、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9支代表队参加了活动,154名运动员中包括31名留学生。
看见招募信息时,米达娜被“残健共融”和“冰雪运动”吸引,“通过7天赛场内外的接触,我了解到残疾人运动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应对,无论吃饭、出行还是参与体育运动,他们都好像没有障碍,他们让我很受鼓舞。”在滑雪场时,米达娜一直摔跤,“怕疼”很快替代了初次接触冰雪的“兴奋”,“疼到我不想玩了,但看到残疾人运动员同样摔倒了却没放弃,我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
3年间,米达娜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了解中国,她希望把更多经验和方法带回老挝,“旱地冰壶这项运动很有意思,我们和残疾人运动员一起比赛,竞争非常激烈,老挝也有很多残疾人,我想把这项运动带回去,让他们也感受比赛的快乐。”她强调,“尤其中老铁路修通了,我们的交往会更加便利。”
昆明医科大学教师黄彦华从2018年开始接触旱地冰壶,并在多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推广,担任本次比赛裁判长的他表示,作为冰壶的衍生项目,旱地冰壶不受场地、空间限制,器械便携,技术动作比较容易掌握,是一个适合残疾人和健全人同场竞技的项目。
“残疾人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协调性。”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治疗师洪碧涛表示,无论是游泳等传统体育项目还是旱地冰壶等新的运动项目,体育不仅有助于改善残疾人身体机能,更有利于促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提升社会交往能力。而这也是他们独立生活和融入社会的关键。
00后陶小罗是云南省残疾人田径队的一名短跑队员,作为一名脑瘫患者,2017年接触短跑时,“走不了直线”一度成为他的技术障碍。但在他看来,“语言交流更加困难”,他性格内向,不爱社交,但在队里,教练和队友不断关心,让他开始变得开朗,经过系统训练,成绩也不断提升,“现在我很喜欢交朋友,和别人对话也不容易紧张了”。
洪碧涛表示,“紧张”“激动”像一个开关,会迅速降低徐动型脑瘫患者的肌肉控制力,尤其在旱地冰壶这样的比赛中,很考验运动员出手的准确性。但赛道上的陶小罗并未怯场,他和泰国留学生交手后,还互相给对方鼓励,“结果不重要,交个朋友就很好”。
“体育运动能让我直接感受到中国人的友好。”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王绅利,目前是昆明理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每天下课,他就会出现在学校的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我到昆明第一次踢足球,他们看我个子小小的,就不敢用力,很照顾我,做其他运动时,中国朋友都非常礼貌。”参加这次活动,他还第一次见到了雪,“虽然滑雪场非常冷,但中国冬残奥会冠军杨洪琼在雪上的表演看得我‘热血沸腾’。”
“我们肯定游不过他们。”老挝留学生本拉目前是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在本次活动中“主攻”游泳项目。不同于旱地冰壶以体验为主,参加游泳项目的多为专业残疾人游泳选手,因此,劈波斩浪的场面让本拉受到更深震撼,“我的性格比较容易放弃,但这次和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一起体验冰雪运动、一起游泳,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强大的内心,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只要认准的事情,就要尽全力做好。”
本报昆明4月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