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青年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信息环境与更加多样化的阅读选择。作为全民阅读的主要人群,青年应该如何读书、读好书?
4月19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青春年少好读书”2024年主题读书季启动活动结束后,在中国青年报社“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的书香氛围中,现场的4名青年大学生代表分享了他们的读书体验,讲述阅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有非常多获得刺激的办法,刷刷手机、看看短视频都能快速获得精神上的快乐,能静下心阅读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于卓浩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他坦言,自己以前读书并不算多,直到最近一两年才真正重视起阅读这件事。
“除了看专业课书籍,现在我每天都会留出至少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真正静下心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已经“啃”下了几本大部头的书籍。于卓浩发现,读书越多,自己对阅读的兴趣也越浓厚,“阅读能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这是一个良性促进的过程。”
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胡雨轩来说,读书更像是一种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她会为自己安排一段固定的读书时间,“身边有些同学习惯在睡前玩手机,很容易一玩就玩到两三点,但如果在睡前读书,就能让心静下来,有助于睡眠,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第二天的学习和生活”。
胡雨轩最近正在重读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书里的很多文章我都读过不止一遍,但再读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她更偏爱与文化、历史相关的书籍,“这些书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类是如何发展到现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她说,“通过阅读,我也更加清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在中国海洋大学公共政策与法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张康宁看来,阅读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学习方式,更是与他人建立深入连接、沟通思想的桥梁。
在学校里,他会定期与同学举办读书会,除了探讨本专业的内容,大家也会把自己喜欢的书带过来,分享各自的读书心得。“我平时比较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和《万历十五年》等和中国历史相关的书,也有同学更喜欢读小说,在读书会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也会有思想上的碰撞,这些交流更加深了我们对彼此的了解。”
张康宁认为,面对面交流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清楚了解到在面对同样的内容和问题时,其他人会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从而给自己以更多启发。”他说,“这不仅能进一步加深我对书中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而且通过读书会上同学的分享,我也了解了更多好书,激发了对其他领域的兴趣和求知欲。”。
去年暑假,张康宁与同学在学校的组织下前往福建省宁德市进行社会实践,实地调研中,宁德的城市发展速度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回来后,他认真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摆脱贫困》一书。“这本书收录了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走进总书记当年任职的地方,我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年来祖国的发展变化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对书中的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张康宁说,阅读时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能“死读书”,“如果只是拿着书本翻来翻去,未必会有太好的效果,只有不断实践、感受、思考,才能将阅读真正融入我们的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陈妍也对此有着深刻体会。读书时,她习惯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当读到有感触的部分,就会随时摘抄,并记录下自己在那一刻的感受与思考。“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各不相同,通过阅读和记录,我学习到了很多优秀作家的书写技巧,也仿佛经历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尽管年轻人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但陈妍认为,传统的阅读方式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除了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文学,她对历史和哲学也非常感兴趣,并乐于广泛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来说,多读书、读好书意味着能构建起更加完整的知识化体系,让我们有更加纯粹的深度思考的能力。”
“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沙漠戈壁,光凭我的双脚很难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是读书为我铺展开了一个更广阔和多彩的世界。透过这些动人的文字,我能感受到与写作者心灵上的共鸣,也看到了书中世界与我自己经历的现实生活产生的连接。”陈妍说,“阅读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诗和远方。”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郑欣宜 记者 杜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