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有书相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06日   03 版)

    视觉中国供图

    编者的话

    “有书相伴”,就是拥有一个永不言弃的伙伴,一个可以引导你探索未知的向导。打开一本书,那些触动心灵的故事,那些能够启发思考的观点,或许会让你发现不一样的人生。

    欢迎把你的作品发给“五月”(v_zhou@sina.com),与“五月”一起成长。扫码可阅读《中国青年作家报》电子版、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创作频道、中国青年作家网,那里是一片更大的文学花海。

——————————

    巴金的繁星​

    安培君 北京小学红山分校教师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许多半明半昧的星。”

    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了?繁星坠在夜空中,闪耀着金黄色的迷人光芒,如流萤,如灯盏,是夜晚最美的精灵。

    爱月夜,更爱星天,这是巴金在《繁星》中真切表达过的,这篇选自于《海行杂记》的散文,与另一篇更为知名的美文《海上日出》一道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在文学史的天空中,巴金又何尝不是一颗耀眼的星星呢?星光闪耀,照亮夜行的路,巴金用他丰硕的文学创作和真挚的人格魅力照耀着、感染着每一位手捧《繁星》的读者。

    1904年的深秋,一颗明星坠入了凡间。一位姓李名尧棠的男孩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降生了,谁都不曾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日后会成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巨匠。

    “成都”二字承载了太多历史与沧桑。都说青史留名的人,是城市独特的坐标。那么去成都,就必定要去拜会武侯祠的诸葛亮。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这里刘备和诸葛亮的灵魂永远相伴庇佑着天府之国。拜别武侯祠,我穿行在夜色中,感受着成都迷人的夜晚。春熙路步行街、太古里、宽窄巷子、锦里,处处游人如织、灯火通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江上倒映的霓虹灯闪烁着,江面上的点点星光荡漾着,这是成都的浪漫与诗意。成都的大街热闹繁华,成都的小巷静而美丽。从太升路大桥一路向南,走入太升北路不远有个十字路口,向西转就到达了正通顺街。尘封的历史,在这里缓缓开启……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正对面的文化墙上,巴金的铜雕浮像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位神情肃穆的老人端坐在藤椅上,眼睛微闭着,像是在思索,又像是惆怅些什么。月影打在两旁的竹叶上,今夜又是厚重的一夜,因为这是遇见“巴金故居”的一夜。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巴金在《繁星》中这样讲述过去的故事,他在成都的旧家。巴金的故居早已不复存在,那座原为五进三重堂砖木平房建筑,在小小的巴金眼中,是那样的宽大,那样的开阔。在这个深宅大院里,曾生活着李家一家人,还有轿夫、厨子、奶妈、丫环、马夫等许多佣人,最多时有40余人。家里是有私塾的,巴金5岁便进私塾认字。夏天成都的夜晚,天是高的,燥热了一天的温度终于降了下来,夜风带来一丝凉意,在这样的小巷深宅中赏星星,该是多么惬意呀……

    星星眨着眼,不说话,守护着大地上的一切。星空下的巴金在成都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我在这条小巷里慢慢地踱步,期待着与幼年巴金更多的遇见。走着走着,看到了一处相传是宋朝的遗迹——一口双眼井,它是巴金故居最有代表性的遗迹,历经风雨依然存在着。当老年巴金再次回到故地时,曾深情地说起,“只要双眼井还在,我就可以找到童年的足迹”。纵然童年的家一如《家》中的高家大院般封建、冷酷,但是儿时满院的繁星,在巴金的记忆中仍会闪耀出点点柔情。

    现如今,从成都到南京,飞机航行两小时便可抵达,然而青年巴金离开家的时候,乘坐的是小小的木船,经重庆,过宜昌,到武汉,抵上海,后又乘车方到南京。很难想象离家的夜晚,在黑暗的江水中缓缓前进的木船上,巴金是怎样入眠的,未来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可否为今后的生活指路?

    星云流转,倚南而落。落在南京,点亮这六朝古都,金陵盛地。夜幕降临,秦淮河畔的微风拂过河面,桨声灯影里,几艘船只静静地泊在河上。月挂中天,夜凉如水。我沿着桥走上去,看河里星辉斑驳,灯影是有的,色泽也光鲜,但比起新街口——南京最繁华的商务街夜晚的明艳而言,秦淮河上的灯影还是柔美的,像当年柳如是的裙带随风而起,微微一抖,抖起无数过客的心波。“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小得精致,曲折得美妙,行走其中,看两旁白墙黑瓦的民居,像走在江南水墨画里一般,仿佛转个身,就会有一次穿越古今的邂逅。

    当我在南京城内兜兜转转,寻到北门桥时,我看到了立碑上“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北门桥曾被称作玄武桥,后以地处南唐国都江宁府城北门而改今名,俗称北门桥。石拱结构的桥身在明代重修过,是南京城内一处知名场所,《儒林外史》里曾频频提到这里:迟衡山、杜少卿“两人同坐了一只凉篷船,到了北门桥,上了岸”。桥北鱼市街,是城内重要的水产集市。现如今,鱼市街两边仍有许多商铺和饭店,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当年,20岁的巴金为节省学费来到南京,与三哥一同考进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为图方便,他们在学校附近的鱼市街租了一处房屋。我走在街上,遥想当年巴金在这里求学的岁月,想着想着,巴金笔下那“寂静的夜”便萦绕在了脑海中:“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一盏煤油灯,一张破方桌,就是小屋内的全部,而小屋的后门外,一片菜地弥漫着蔬菜瓜果的清香。更远处,星星在蓝天下闪烁不已,它成为巴金寂寞的求学生涯里珍贵的慰藉,指引着巴金勇毅执着地追求光明。

    读书时代的人,纵然穷苦,纵然功课负担很重,然而心里却总是充满希望的。在浩瀚的书海中,知识的繁星等待着去追逐。在真理的世界里,希望的繁星等待着去发掘。青年的巴金就是这样的学子,在南京求学期间,他还参加了著名的“五卅运动”。当南京紧随上海其后掀起反帝斗争浪潮时,青年巴金和胡风怀着一腔爱国热血参加了学生游行,这成为巴金青春岁月里明星般耀眼的一瞬。

    从南京到上海,再到遥远的巴黎,星星在夜空中漫游,多久能抵达那遥远的欧洲呢?在书上,在梦里,巴黎是那样的梦幻而浪漫,在现实中,巴黎的资本主义发展又是那样的成熟,然而去往巴黎的路途多么遥远啊。整整37天,巴金在海上漂泊,在上海乘坐法国邮船“昂热号”出发,前往法国留学。

    海上一日,如人间一年,大海博大宽广而无边无际,船行于茫茫大海上,彼岸在何方?只能抬头叩问漫天的繁星。我曾于上海吴淞码头坐船前往普陀山,这是一条著名的海上旅游线路,乘慢船前往,夕发朝至,晚7点上船,早上7点即可到达。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夜航行中,望着远去的上海那一幢幢高楼,一种离别的苦楚在我心间弥漫开来。当船缓缓驶离吴淞港的时候,我的心“咯噔”一下,还好有水波拖住了我悸动的心。微风拂过客船,广袤的海洋在暗自流动,抬望眼,上海滩的锦绣已尽览眼底,海岸线连绵不绝,夜色中海天如一个巨大的暗舱,而点点的繁星如一束束微小的光源,打在海面上,旋即被海水吞没,星月伴我,我们感知着彼此的存在。

    我无法与在海上航行37天的巴金感同身受,一路且思且行,漫长的星夜见证了他思考的力量。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一篇篇文章,集成《海行杂记》一书。海上没有时间,只有日出和日落,太阳、月亮和星辰交替在记录着日子的更迭,巴金最爱凭栏远眺,看日出,也看星星。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多像东方冉冉升起的光明和希望啊,他热烈地赞美这盛景,用激昂的文字凝结成那篇著名的《海上日出》。而《繁星》里,那“许多认识的星”,则伴随巴金夜夜入眠。“相看两不厌”,看久了,天上的星宿也就成了熟识的朋友,摇荡在大江大洋中,人如渺小的婴儿,船如儿时的摇篮,在母亲的怀抱里安然睡去的记忆涌上了心间。星星是永恒的,亘古闪耀,现如今头顶上闪耀的星星,也许正是儿时在成都夜空中的那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如是,星亦如是。只是等待它的人,即将异国求学,从异乡到更远的异乡,巴金不变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对民族命运深切的担忧。

    繁星流动,月光如水,夜缓缓地铺展开来。多少个仰望璀璨星空的夜晚,手捧《繁星》的读者,都能想起多年前,有一位文坛巨匠巴金先生,也无比真切地热爱着繁星,热爱着家乡与故土,热爱着理想与文学。

——————————

    那些未曾抵达的诗与远方

    汤慧(24岁)

    幼时被功课填满的日子里,总是满脑子教科书里的字句,其他则是不愿了解半分。书房的桌上摆着一本极厚的书,我总会用手夸张地比出它不可被攻读的样子——书的厚度超过一个孩子一拃宽的距离,这一拃之外便是我曾经难以理解的世界。我也同样用手指跟随着封面上潇洒大气的书法字不断地临摹,即便书名超出了那时的理解范围,依然将对于它的敬畏深埋心底。

    那是《辞海》,小时候从来不敢翻开它,只觉得那于我而言等同于天书。小时候常常以书的厚度判断其难度,直到高中一次纷乱的文科功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前因后果都在其中且讲述得面面俱到之时,我才深刻地意识到课本之外的书籍包容度更高,世界也更加宽广。《辞海》为我打开了教科书之外世界的门,也打破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初印象,仿若一位博古通今的白胡须长者,有条不紊又淡然自若地叙述,详略得当,毫无疏漏。

    课本无法演绎自然带来的生动,总该交由自己亲身体会。于是会在误入藕花深处的日暮,忆起一群被打搅兴致的鸥鹭振翅而飞的画面;在忽逢桃花林的惊诧中,向往着世外桃源的神秘。而读到跌宕起伏的故事,也会在某刻和当中人物产生情感联结:在麦琪的礼物里,体会着遗憾中交织着的爱与温暖;在芥川龙之介笔下“染着阳光般温暖颜色的橘子”里尝出姐弟情谊的甘甜;在卡西莫多看似丑陋的外表下,依然从吉卜赛女郎热忱的心意中发觉以貌取人是最为肤浅的人性偏见……非黑即白的理念边界愈发模糊,换位思考一切皆事出有因。人生而复杂,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引发我对于世界更为真切的认知。

    生命的有限意味着必然错过沧海桑田的转变,而阅读可以打破时空的格局,既可以追溯到世纪之前一睹历史芳华,又能够在科幻的脚步里生发对未来的畅想。写实的世界能够认清生活的全貌,而想象的世界也能从中获取慰藉。阅读拉近我与书籍里的人物在同一个世界的距离,兴许还停驻在同一片吟诵大好山河的土地之上,或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或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

    作为自己的人生故事的主角,只拥有自己的故事多少有些单调,但读书时可以窥见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构的人物所经历的一生。书籍是人生的缩影,它将悲喜平铺在读者面前,也将生活真相暴露在眼前。过去因过度共情而抗拒悲伤分离带来的情感冲击,又在结局中被迫接受不同情感走向的鞭笞,才增强了面对人生不同境况的负重力。圆满的结局虽是心之所向,可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之事自古难全。

    幸而时代里总有真诚的记录者,怀着热烈的心,以现实为笔,想象为线,串起各类异彩纷呈的文学作品,将人类情感的丰富程度都藏在独特的观察视角中,凝结成独有的文学印记,使得阅读成为一大幸事。

    暮春的深夜,默默合上了书。故事的余韵似乎依然在我的身体内分离溶解,好不意犹未尽。“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窗外的樟树在料峭的春风里抖落一身疲惫。枝叶交错碰撞,形成了树冠的茂盛与复杂,树干伸出不同方向的枝条好似不同视角、各异体裁的文学作品。若将茫茫书海比作一棵树,那定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树。人们算不尽它的枝叶,但无法忽视它拥有蓬勃的生命力。每当风起之时,方能听得热烈的乐章。若是以星空作比,不计其数的星辰的独特光芒,才能绘就文学星河的璀璨。

    前路漫漫,一万句“书卷自有乾坤大”,抵不过一句“劝君更惜阅读时”。那些未曾抵达的诗与远方,不妨借由纸墨,实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念想。那些平行世界,总要亲身走进去,才能真实感受到人生故事之外的精彩。

——————————

    偷书记(小说)

    何君华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职员

    我实在太喜欢那本书了,那本精装的带插图的《西游记》,每次去新华书店我都要“狼吞虎咽”地读上几页。

    我在苏木(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乡级行政区——编者注)念寄宿初中,我们每天下午5点放学,6点上晚自习,这一个小时我们用来吃晚饭和自由活动。我没时间吃晚饭,也没时间自由活动,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头一个冲出教室,跑到位于苏木街道中央的新华书店去读《西游记》。新华书店5点半关门,如果不跑快点的话,看不上几页我就得“打道回府”了。

    我在我们家的黑白电视上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可是电视剧拍得有点不过瘾,而这本插图版的《西游记》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插图精美,简直把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精气神都画出来了。

    新华书店的售货员跟我已经很熟悉了。每天等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店门口时,他总是要微微地冲我点点头,或是笑一笑,或是跟我打趣:“哟,再不来我可要关门啦!”我不好意思地冲他笑笑,然后便冲进最里面的那排书架前,熟练地在第三层书架上找出那本《西游记》,争分夺秒地读起来。

    苏木初中跟新华书店有一里多路程,留给我读书的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你不知道,20分钟时间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简直太短暂了。很快,读得入神的我便会被那句熟悉的提示语打断。彼时不知道售货员已经呼喊几次了,可我此时此刻方才听到。我依依不舍地将书放回书架上,又马不停蹄地跑回学校食堂去打晚饭。

    是的,我总是最后一个赶去食堂打饭,这时往往已经没什么可吃的了,可我并不觉得后悔。

    我实在太喜欢这本书了,我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可怕的念头——我要把那本《西游记》偷回来!

    我是偶然发现新华书店后面连接库房门的门闩没有真正上锁的。售货员每次去库房里取书都是轻轻地将它掩上,并没有将锁锁上,而库房的后门则是从里面通过门闩闩住的。也就是说,我只要趁售货员不注意,将库房后门的门闩偷偷抽开,再将库房前门的门锁虚挂在门闩上就可以了。

    晚上8点,晚自习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像哈萨尔的神箭一样射向新华书店。跟以往不同的是,这回我走的是新华书店的后门,而不是正门。

    我用手一推,库房的后门果然开着!

    我的心扑通扑通直跳,我摸进库房,再摸开库房前门,在熟悉的位置上“拿”到《西游记》,然后将两道门轻轻掩好,头也不回地跑开了。

    我将《西游记》藏在宿舍床铺的枕头底下,不敢拿出来示人。

    这一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一放学就跑去新华书店,可我又不敢当着同学的面将《西游记》拿出来读。这种感觉太熬人了,我盼望着周末快点到来,我好拿着书回家去读。

    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额吉(蒙古语,母亲的意思——编者注)赶着羊群出去了,我便迫不及待地将《西游记》从书包里掏出来,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你手里拿的什么书?哪里来的?”我读得太入迷,不知什么时候额吉已经站在了我的身后。

    我吓了一跳,额吉见我惊吓过度的样子,心中似乎已经明白了一切,我便不打算隐瞒,将去新华书店偷书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额吉。

    说完,我等着额吉将原本用来赶羊的皮鞭抽打在我身上。

    可是过了许久,额吉手中的鞭子也没有扬起来。额吉忽地瘫坐在地,放声大哭起来:“我到底做了什么,竟生了个窃贼!”

    我跪倒在额吉身前,不停地向额吉认错,祈求额吉的原谅。额吉抹干眼泪,带着我和那本《西游记》来到了新华书店。

    面对那么信任我的售货员,我早已经羞愧得抬不起头,而售货员其实早已经知晓一切:“你每次来都读那本《西游记》,现在这本书不见了,我当然猜到了是谁拿走了它,但我相信,你一定会将这本书还回来……”

    售货员没有用“偷”字,而是用了“拿”字。

    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地流下来。

    额吉将兜里拉拉杂杂的零钱全部掏出来,摆放在柜台上,买下了那本我心爱的《西游记》。我知道,那些钱的数额远远超出了书的定价……

    这本插图版的《西游记》如今仍摆放在我的书架上,尽管已经读过多遍,它的书页也已经泛黄,但我确信,我将一辈子珍藏它。

——————————

    人生若只如初见

    栗清亚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

    阳光明媚的午后,微风吹过,竹叶摩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竹林中的鸟儿时而发出鸣叫声。银杏叶随风摇曳,旋转着身姿,飘飘然落在地上。坐在图书馆前银杏路的石桌旁,翻开《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的诗词与故事,一字字一句句,从书中传入大脑。随着文字跳动,时而在脑海中构思出一幅幅画面。思绪飘飞,飞到昔日读过的容若的故事,品鉴过的纳兰词,飞到他在南楼发生的一幕幕。

    我曾于四月芳菲之际,参观北京宋庆龄故居,这也曾是清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府邸,作为明珠的长子,纳兰容若在此度过了其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在这里,他畅叙友情、倾诉爱情,思古喻今、吟诗立言,以旷世才情,留下不朽辞章。坐在南楼前的凳子上,望着不远处当年由容若亲手栽植的明开夜合树,思绪万千。望向箑亭往下的走廊,想象当年容若在南楼邀文人墨客吟诗作词、以词会友,曾在渌水亭诗词唱和、赋诗雅集的场面。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千古伤心词人容若的“相识”在书中、在诗词里,亦在那棵古树旁与容若对话。在书中读容若的故事,我读到容若的胸怀大志与壮志未酬、读到他对感情的珍视、对诗词文化的传承。“走”过容若的一生,我接受着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也将抱着继续传递诗词文化的决心,书写容若的故事。

    在书中,与君初相识,我读到了容若的胸怀大志与壮志未酬。容若聪明早慧,读书过目不忘,善为诗、工书法、通经史,尤喜为词,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少年登科,勤奋好学,环拥万卷,建藏书楼孜孜以读。“德也狂生耳”,容若自幼胸怀大志,渴望有一番作为,不愿如草露般淹没。他并不满足诗词传世,决心以学术与撰著成就来达至“不朽”。因病错过殿试后,不惜苦等3年补殿试,终于中进士,满心期选翰林院庶吉士却未得。馆选失意,对他打击极大,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和创作。此后,便开始了他与思想背驰的侍卫生涯,至死未能如愿。三藩之乱爆发,南方各省相继沦于战火,容若当时是新举进士,欲驰骋疆场,屡次请求从戎,终未获允。“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他将遗憾付诸诗词,终究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何等憾事!

    翻阅书卷,我读到容若对发妻的真挚情感、对友情的珍重。容若与发妻卢氏“自契同心,琴瑟佳通”,互为知己,恩爱情深。怎奈,好景不长,婚后第三年,妻子因产后受寒而亡。“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容若无数次怀念与妻子在一起的场景,无数次在睡梦中惊醒而“一片伤心画不成。”发妻卢氏的早逝,使容若悼亡悲音骤起,“知己之恨尤深”,而悼亡词也将他的词学成就推向了最高峰。容若不仅对妻子感情真挚,对友情也分外珍视。在送别好友严绳孙时,他写道“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亦为友人伤怀“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容若应顾梁汾之请,援救因丁酉科场案而发配到宁古塔二十余年的吴兆骞回京,生馆死殡,更被传为文坛佳话。

    书卷翻了一卷又一页,字字写满容若对诗词文化的热爱与坚持、对文人墨客的举荐、为传统诗词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容若虽出身于皇亲贵胄之家,却不以出身为荣,自叹“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嗟哉人生何不齐,清者如云浊者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容若:“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他淡泊名利、举荐仕途、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身在高门广厦,却常有山泽鱼鸟之思,所交挚友均是“落落难合者”的汉族布衣文人和“坎坷失职”的江南文士。他常在渌水亭举行雅集,汇聚人才,为投报无门的汉族布衣举荐仕途、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芝兰满座,客尽凌云,竹叶飞觞,才皆梦雨”,让我们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容若著述颇丰,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并将所作词百余首编纂成集,初名《侧帽》后名《饮水》,一经面世,即“传写遍于村校邮壁,海内文士竞所摹仿”,达到了“家家争唱”的局面。甚至传到了海外,“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现柳屯田!”

    在这个府邸中,容若留下了许多精彩诗篇。“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容若描述海棠盛开的场景,被认为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要令人向往。而立之年的容若在此举办宴集,写下《夜合花》,后因病不起,英年早逝。容若在短短三十载的人生中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在诗词文化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未曾相见,或许,我们也曾见过无数次,于书籍中,于《饮水词》中,在你曾经居住过的府邸里,在你亲手种植的明开夜合树旁,亦在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历史长河里。“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世人皆知你心事,我亦如此。感谢你带给我历史知识与诗词文化,让我在新时代感受传统文化的美与力量。

    慢慢合上书卷,微风徐徐,树叶间隙将阳光揉碎,树影在南楼与长廊的连接处婆娑,我似乎看到容若挥着手说再见,他们的宴集已经结束,而我也要起身返程。感谢短暂而长久的相遇,让我在容若的事迹与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06日 03 版

有书相伴
巴金的繁星​
那些未曾抵达的诗与远方
偷书记(小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