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黑暗中跑成一道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15日   07 版)

    北京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的盲友和志愿者在跑步。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5月11日,星期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早上6点多,初夏的太阳缓缓爬上树梢,来自北京各区的153位跑友陆陆续续抵达公园南门。放下包裹、脱去外衫,在熟悉的寒暄、简单的热身运动后,跑友两人一组沿着跑道渐渐消失在环形林荫路上。

    他们是来自北京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的盲友和志愿者,也是“光的征途”公益助跑行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5年5月,发起者何亚君是一位盲人跑步爱好者。虽然平时热爱跑步,但何亚君深知作为盲人跑步有着诸多不便和不易。

    2017年,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正式注册,并通过微信群、口口相传等方式吸引有着跑步爱好、公益爱心的志愿者、盲友加入。每个星期三、星期六早晨6点半至7点间,住在北京各处的盲友、志愿者都会如约而至。

    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队长俞德海也是一位资深跑步爱好者,并热衷公益,曾多次参与各种志愿服务。2015年9月,在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时,他偶然发现在众多参赛者中,有一些视障选手,在他们身边还围绕着3位陪跑员。赛后,通过网络查询了解到在奥森公园有一支助盲团志愿服务队,便主动联系加入其中。

    9年来,除了每周两次的例跑活动,俞德海陪同盲友在全国各地跑了21个全程马拉松。他说,公益助跑行动能够帮助盲友走到户外,帮助他们增强体质,有效融入社会,提升自我认可。

    “有的盲友刚来团队时,因为之前很少外出运动,体形较胖,跑步一段时间后,明显瘦了下来,体检各项指标也更加健康。”俞德海说,大部分盲友初来时性格内向,如今也喜欢和大家一起分享、闲聊。

    刘光凯是团队后勤志愿者,被团队成员称为“八姐”。每次例跑,她到得最早。开跑前,大家都将背包、衣物统一留给她看护,遇到什么事,也都习惯找她商量。她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每次马拉松赛,都是跑在盲友选手队伍最后的那个人,负责鼓励他们在赛事“关门”前完成比赛。

    盲友马存广住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2017年6月,在同事带动下加入团队。每次前往奥森公园例跑,他都会坐上1小时20分钟的地铁。如今他已跑过5个全程马拉松,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也与大家成了好朋友。

    “对于志愿者,团队会提供完备的助盲文字和视频资料,每月定期组织开展理论培训及体验式助盲跑实践,阶段性组织运动康复、急救培训,增加志愿者及盲友的安全意识和急救能力。”俞德海说。

    “我们会安排每个志愿者都体验下盲跑,设身处地体验盲友跑步时的感觉。”俞德海所说的盲跑,是志愿者培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一开始体验盲跑时,志愿者们脚不敢抬、腿不敢迈,对于身前的路完全是一片空白,这正是盲友跑步时的状态。

    “志愿者要给盲友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俞德海说,志愿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观察身边环境,最大限度保证盲友安全。

    如今,这个团队内已有超过600位盲友,在志愿北京注册的志愿者超过2300人。其中,数百位盲友能够轻松跑下10公里,超过百位盲友跑过半程马拉松,70余位盲友跑过全程马拉松。

    平时,团队也会组织盲友以按摩推拿技艺参与敬老和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完成身份上的转换,以志愿者角色回馈感恩社会。

    近年来,“光的征途”公益助跑行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20年,该项目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5月26日,2024密云生态马拉松将鸣枪开跑。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密云马拉松,团队有13组“盲友+志愿者”被组委会选为配速员,将跑在各自速段的选手前面,带领选手们一起奔跑。这是有史以来由中国田协认证的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首次邀请盲人作为配速员。

    “发现光、追逐光、成为光。”这是何亚君助盲团志愿服务队的口号,他们带领着盲友们努力奔跑,无论赛道,还是人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15日 07 版

迎接“全国助残日” 致敬“阳光行动”志愿者
要啃硬骨头
轮椅里站起 拿起画笔
这份爱为听障生“响”了15年
在黑暗中跑成一道光
红绳舞动跳出视障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