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我在博物馆和诸葛亮当“同事”

尹恒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18日   02 版)

    作为一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策展人,我和诸葛亮当了12年“同事”。

    12年间,公众在武侯祠探寻刘备的“留亮密码”,同时,他们对博物馆的认知迭新,也让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遗址博物馆获得了新时代的“流量密码”。

    2012年,我刚参加工作,那一年博物馆日主题是“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这是切中时代脉搏的一个预判,之后的每一天,变化都在发生:一座座宏伟的博物馆拔地而起,“顶流”大馆一秒约满,“爆款”热馆一票难求,中国博物馆事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权威数据显示,近年来,博物馆年参观量突破10亿人次,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年举办数量稳定在2万个以上,走进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懂博物馆也成为人们心之所向。

    于我而言,博物馆是我从小就心生向往的地方。

    上小学时,我在电视上第一次见到了樊锦诗先生,她说:“从未名湖到莫高窟,择一事,终一生,我心归处是敦煌。”有的人路过,就是来唤醒梦想。现在回想,樊先生的这句话在我心里种下了小小的种子,教会我初心如磐,唯有笃行方能致远。

    考上大学,我去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实习,那几年,国内外关于秦陵发掘的讨论络绎不绝,但是守护秦陵30余年的文物保护专家吴永琪院长说:“对天地、对自然,我们应有敬畏之心。”10多年前的关中大地风沙漫漫,而在临潼,在秦陵兵马俑,花草树木与博物馆和合共生,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协调发展。大道万千,唯有久久为功,方得始终。

    正是从那时,我在展陈部前辈们的带领下接触到了陈列展览。天上的星星那么多,我很幸运,在17岁那年,就找到了属于我的那一颗,从那时起我就决心要成为一名策展人。

    策展既是对遗忘的抵抗,也是一种充满当代意识的“治史”。作为一个策展人,我想做的不只是简单地展示文物,而要发挥巧思去让展品跟社会链接,让历史去跟现代对话。尤其在解读、展现历史英雄人物时,要尊崇社会史观,不刻意拔高、虚构形象,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人自己的英雄形象。

    令人欣喜的是,穿越古今的对话时常发生。在诸葛亮塑像前面的长桌上,留下很多来自年轻人的信件和礼物,甚至还有热腾腾的烧饼,来自诸葛先生的老家山东临沂。信件的字里行间,对学业的希冀、对工作的困惑、对生活的向往汩汩而出,把诸葛亮从历史深处“请”到当下,蜕变为能诉说心事的知己好友,博物馆里不断地发生着联通古今的精神对话。

    观众与历史人物神奇的化学反应,需要策展人用日常的积累去点亮。那些戳人的灵感,往往来自商场的橱窗、公园里小朋友间的互动、街头的潮流文化,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正是能触达人心的现代化解读、敢于跨界的创意表达,才让我们这一代博物馆人能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链接公众、服务公众。

    尤其对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而言,要搭上时代列车,突围是全方位的,既要完成从“景区”向“博物馆”转型,又要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同时,作为文化机构,还需要把观众从电影院、游乐场中“争取”过来。毕竟,现在的博物馆早已不是一方围城,它足够包容,能够承载一个行业“卷”起来铸就的黄金时代。

    如果说上一辈博物馆人非常有韧性,那我们这一代博物馆人非常有拼劲。作为当代中国博物馆人,这既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命运,前辈在初心与坚守中成就了博物馆今天的繁盛,也影响了一代人。处在当下的我们,也希望能够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

尹恒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18日 02 版

文博青年说
我在博物馆和诸葛亮当“同事”
让古乐“新生”
要保护年轻人“折腾”的能力
谁说研究院的“保安”不能考博士?
为文物筑“家”
让博物馆走进孩子们的童年
助力中国博物馆走向世界
我的博物馆学术研究之路
让“初心红”变成“中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