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让古乐“新生”

霍锟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18日   02 版)

    我是一个在博物馆里“唱歌”的人。

    我是音乐专业毕业的,经常被问道,“你是歌唱家,怎么在博物馆里工作?”

    其实,现代博物馆的形态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除了大家看到的博物馆前排队的人群、一座座地标性的建筑,在博物馆里工作的“我们”,也有着不同的专业和行当。

    当然,我的工作不只是唱歌,我们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古代音乐的研究、复原展演、传承传播的工作。

    即便从音乐学院毕业,进入华夏古乐团后都算“小白”,可能得“3年入门,5年上路,10年做出一些成就”。因为古代音乐的演奏,不只是需要技巧,还需要理解音乐中承载的意义,对历史、对人有一颗关怀的心。

    最简单的,我们唱《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要把情绪带进来,把古人在诗词里的情景表现出来。这种离别的感情,怎么跟“关关雎鸠”“窈窕淑女”的这种美好区别开来,恐怕还真的不只是靠声音做到。

    我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摸索。有时唱完,导演会告诉你,味儿还要再琢磨一下。但具体怎么完善,没有人能说清楚,只能自己想,自己感受。

    工作的第4年,著名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吴雁泽先生和一些艺术家前辈来看我们的演出。看完之后,他抓住我的手说,孩子你唱得真不错。过去快20年了,这个场景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我唱的是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他的肯定给了我很大信心。

    我们号称是“博物馆里孤独的敲钟人”。进了古乐团,不管是什么行当,都得先去学敲编钟。我们团里有个要求叫“一专多能”,像我学声乐的歌唱演员,也得会几种乐器。4月去香港演出时,因为去的演职人员有限,我在一个作品的表演中还去敲钟了。

    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还原古代音乐大演出现场。但谁都知道,历史上的任何声音我们都听不到。这怎么办呢?我们有老师用出土的原件,演奏了沂蒙山小调。这些穿越了几千年的乐器,我们现在依然能够听到。我们现在最有可能接近古代声音的就是这些乐器。

    有了这些乐器之后,我们要演奏什么?没有录音,你知道唐代人是怎么唱的,你知道先秦怎么演奏吗?幸好我们能在古代的诗词、古籍里找到乐谱,敦煌的壁画里还有演奏时的场景。当然这些是没有节奏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艺术创作。

    乐器、乐曲、服饰,三位一体,使得古代音乐得以重现在舞台之上。20多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近百个品类1000多件音乐文物的研制工作,完成了100多首古代乐曲的编译创作和30多个品类1500多件套历代服饰的研制工作。

    我的手机里保存着一段视频。在河南信阳出土的一组16件编钟,放在我们河南博物院的展柜里。我们去给编钟做全面的测音,让我们惊喜的是,这组编钟不但没有氧化生锈,保留了原始的金色,而且音色不失真。

    现场的老师决定要试奏一段。很荣幸,这个机会给了我,从业20年来,这样的机会总共不超过3回。我坐在博物馆狭窄的展示柜里,演奏了《阳关三叠》。展示柜的门仿佛就是“传送门”,来自2300年前的一个物件,穿越黑暗的隧道,和我们相遇。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美国西海岸演出。演出完,我们大巴车后面,有华人朋友们开着几辆车一路追随着我们,还想再看一看我们的演出。我看到他们眼睛里泛着泪光,或许是因为在异国他乡,听到了这种历史深处的、来自我们血脉传承里的声音,那是一种文化自觉、自信。

    那一刻,我觉得我是有使命的,所以即便有一些困难,有一些困惑,或是不完美,自己还是坚持下来了。

    当然,我们乐团不只是要会唱会演奏,我们要从研究基础、陈列延伸到从多学科融合交叉进行复原重构,包括用数字化的传播手段“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要。

    我们也在尝试用大家更容易接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和大家见面,就像给一个略显正统的历史音乐书做个好看的“封皮儿”。比如说我们参与了《唐宫夜宴》的演出,通过一些有趣的表演形式让观众接触到这样的文化; 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我们用9个乐器演奏了一首流行歌曲;还推出了“石窟寺里的音乐”,用这些古乐器奏响了春节序曲。

    中国有一句古诗,“谁调清管度新声”。现在,包括古代音乐文化遗产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博物馆里进行着活化——新生。

    我和我所在的团队,也会一直追寻华夏正声,传承礼乐文明,在博物馆里为大家奏响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心灵之声。

霍锟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团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18日 02 版

文博青年说
我在博物馆和诸葛亮当“同事”
让古乐“新生”
要保护年轻人“折腾”的能力
谁说研究院的“保安”不能考博士?
为文物筑“家”
让博物馆走进孩子们的童年
助力中国博物馆走向世界
我的博物馆学术研究之路
让“初心红”变成“中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