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要保护年轻人“折腾”的能力

郑晶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18日   02 版)

    当我们谈论博物馆时,可能会想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瑰丽,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也不再是我们记忆中那个固定的面貌。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作为零藏品起步的新建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先天的基因并不优异”,但运用新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展览,却让这座年轻的博物馆迅速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有人问我,中运博掌握了什么“流量密码”?坦白说,作为一个工作了20余年的博物馆人,从馆藏极其丰富的综合性博物馆来到如白纸一张的中运博,我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除了缺少珍贵的文物藏品,这里也欠缺已成体系的学术传承,当一个非常年轻的工作团队站在我面前时,我一度觉得团队不够成熟是“有待改进项”。

    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博物馆馆长,“白纸”恰好又是发展的空间,可以让大家尝试新方法、践行新理念。因此,“密室逃脱”进入我们的博物馆,5G、VR等新技术被注入了古老的运河。当千年运河的前世今生鲜活呈现后,我意识到,这支年轻的团队才是中运博创意无限背后的最大宝藏。

    和年轻人相处,我把自己视作一个张弛有度的教练。他们的经验不够丰富,但工作热情和创作欲望却十分饱满,我愿意在一些项目中给年轻人试错的机会,毕竟,他们能跳出传统博物馆人的思维,给大家展示想象力带来的惊喜。当然,惊吓也很常见,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被现实一次次推翻后,也必须对他们及时叫停。在我看来,试错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你错了不总结,那是不能被原谅的。但通常,他们的创意和幻想我都不会轻易抹杀,即便够“折腾”,也要尽可能保护他们“折腾”的能力,最怕年轻人不会“折腾”、不想“折腾”。

    折腾的结果是,除了用文物“说话”,我们在展览中间更多地去强调体验性,因此还收获了很多愿意互动、参与博物馆共创的新观众,而他们可能因此机缘,成为未来的博物馆人。

    中运博这样特殊博物馆样本的出现,离不开当下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主题和类型的博物馆正在涌现,展现出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满足新观众对于博物馆的期待。可以说,随着社会发展,如今的博物馆扮演的不再是“殿堂”的角色,而要向文化休闲场所去转变,我们得主动倾听观众的声音、去了解观众需要什么,而不是得“拿着范儿”。

    虽然,我们渴望吸引年轻人,但博物馆应该是一个全年龄段教育、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因此,博物馆应该推出更多精细化或分众化的产品,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需求的观众走进来,有所得。毕竟,博物馆虽然是一个收藏过去的地方,但是它更多还是面向未来,未来可以包括年轻的希冀,也包括有阅历者反思后的再出发。

郑晶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18日 02 版

文博青年说
我在博物馆和诸葛亮当“同事”
让古乐“新生”
要保护年轻人“折腾”的能力
谁说研究院的“保安”不能考博士?
为文物筑“家”
让博物馆走进孩子们的童年
助力中国博物馆走向世界
我的博物馆学术研究之路
让“初心红”变成“中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