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大凉山青年描绘乡村振兴新版图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0日   01 版)

    清晨的阳光洒在安巫呷黝黑的脸庞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她架好三脚架、调整好摄像头,笑容满面地开启了直播。不久,直播间就涌进来越来越多好奇的网友。

    生活在大凉山的创业青年安巫呷每个月都会进行直播。在互联网上,她以“乡村黑妹”的网名为网友介绍她的家乡,也借此把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出去。

    背篼、锄头等农具,土鸡鸭、中草药、各色小吃等,大凉山百姓习以为常的赶集生活吸引了很多网友。在直播间里,不时有网友询问如何购买。安巫呷说,这既是对大凉山文化的传播,也是在助力家乡农特产品的销售。

    现在,“乡村黑妹”在电商平台上一年累计销售额超过100万元。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给乡亲们打开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新市场,也给大凉山的年轻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当下,这样的“创富”故事在四川凉山还有很多,年轻人正在用创意和勤劳描绘大凉山乡村振兴的全新版图。在近日举行的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上,这些事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美乡村、产业园区、城乡社区……连日来,凉山州乡村振兴的一项项生动实践,通过全国各地的媒体传播得更广了。

    在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边的大石板村,人们曾经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渔村生活。2019年之前,这里多为陈旧的土坯房。2020年,大石板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点,掀起了一场改造行动。

    改造后的大石板村主打文旅经济,既有民宿和餐厅,也有茶馆和影楼,许多年轻人趁着周末和假期来到这里,穿上彝族传统服饰留下温馨的影像记忆。

    让参加全国主流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大会的媒体人尤为触动的是,由于年轻人深刻地参与到了这场改造之中,改造后的渔村符合年轻人的喜好,曾经古老的渔村有了文艺范儿。

    在凉山州喜德县,创业青年俄尔五呷将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油橄榄引进到了自己的家乡进行种植。他所在的冕山镇伍合村,油橄榄的种植面积已达1500多亩。

    村里建成了种植养殖循环农业产业园,采用育苗、种植、加工一体化的模式,提炼出优质食用油、精油,油橄榄榨油后,渣子用来喂牛,牛粪用来施肥,形成了“育苗+种植+加工+养殖”的循环产业链。

    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大凉山的很多年轻人想尽办法“走出大山”,外出寻找发展机会。2010年,新婚不久的安巫呷和丈夫前往广东打工,“在老家,农作物不值钱”。而在大城市的超市里,他们看到大凉山的特产被卖出了高价。

    2016年,德昌县成立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安巫呷参加了3场电商直播培训课,随后走上了直播带货的路。然而最初,村里人不理解,甚至说他们“不务正业”,“就该好好种地,做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啥?”

    但事实证明,这对年轻人的选择是对的,互联网改变了农村,有了直播,连传统的集市都变得不一样了。2021年端午节,安巫呷直播了当地的一场赶集活动。开播仅仅15分钟,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就突破了10万。

    有流量了,有“粉丝”了,越来越多人知道了“黑妹”,也认识了大凉山,很多人抢着买曾经不值钱的山货。如今,“乡村黑妹”账号1年累计销售额超过100万元。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如今这些小有成就的青年创业者,大都是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投身创业的。他们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也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年轻人的自主选择,还有凉山有关部门为此搭建的各种平台和机会。

    2017年,创业青年俄尔五呷将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油橄榄引进到了他的家乡喜德县冕山镇伍合村。如此大胆的想法,源自当地正在发展的油橄榄产业,这给了俄尔五呷创业的底气和机会。

    2019年,在共青团凉山彝族自治州委的推动下,凉山州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成立,为凉山创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共青团凉山州委还组建了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青年提供从商业模式、孵化基地到资金等一系列的支持。

    “凉山州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把我们年轻的创业者集中在一起,大家资源共享。”俄尔五呷打开手机,展示一个聚集了近百名创业青年和创业导师的群聊。

    俄尔五呷正谋划着将橄榄油进一步开发,制成化妆品。“这样能创造更多商业价值。”在这个群里,大家一起为他橄榄油的销路建言献策。

    同样在群聊里的,还有开烧烤店的杨扎西。他希望能借助青年创业就业促进会的力量,将凉山烧烤的影响力宣传出去。“烧烤是大凉山的特色,我希望让全国各地的朋友们都知道。”

    在凉山,另一个支持青年创业的“利器”是创业大赛。

    9年前,凉山青年杨杲从北京回到凉山,参与了共青团凉山州委举办的创业大赛,从中获得了诸多帮助和支持,创办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如今,他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创业青年。

    在杨杲看来,青年创业“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自救的过程”。“资金、经验、产业……可能每一个因素都制约他们,我们提供的是一套方法论,让这些青年们的业务能够良性运转。”

    喜德指尖造物工贸有限公司正是从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一家创业企业。2023年,这家企业创造了约300万元的产值。公司总经理、四川省级非遗藏族手工牛羊毛编织技艺传承人廖德春说,如今能通过传承非遗技艺、带动家乡发展,她非常开心。

    “最初入行的时候,我还是有点迷茫的。”2019年,廖德春参与了当年的创业大赛。创业导师为她梳理出了商业规划,“我们要分析创业过程中的收益、风险,写出商业计划书,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找到方向了。”

    数据显示,凉山州已连续举办11届青年创业大赛,孵化培育2688个创业项目,服务培育创业青年11480人次。如今,创业导师仍然在定期“巡诊”这些从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企业。

    共青团凉山州委书记周乐燕表示,凉山共青团将继续开展凉山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青年电商培训等,打造和完善返乡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壮大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服务,用好“青创计划”“蜀青振兴贷”等政策,支持凉山青年创新创业、当好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刘胤衡 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0日 01 版

全国学联举办《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专题读书会
阿东赴湖南调研共青团工作
大凉山青年描绘乡村振兴新版图
以青春之名 探索“读行”新方式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百场宣讲暨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典型百场宣讲启动
壮游山河大地 感受“读行”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