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文化扬帆,大湾区并船出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赵安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7日   04 版)

    30年前,韩美林创作了城市雕塑《盖世金牛》,这头欲腾空而起的金牛,至今仍矗立在深圳蛇口的四海公园内。“当时我是想表达深圳在改革开放后展现出‘牛’的那种创业精神。”韩美林说。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机遇湾区”分论坛在深圳举办,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作了题为《用艺术赋能大湾区的发展》主题演讲。30年后的今天,当他再次来到大湾区,十分感慨,“大湾区这股‘牛劲’,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推动文化与文明的进步”。

    把湾区文化熬成一锅精彩滚烫的高汤

    广东音乐给人的一般感觉通常是优美灵动,但其实在岭南文化的深层,一直有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谈到,客家筝曲《崖山哀》就记载了一段南宋末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唯一记载这段历史的乐曲。

    “这首乐曲,让我们知道岭南文化的丰富和深刻,不但可以表现宏大的历史题材,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感情和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田青说,“构成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血缘,甚至不完全是血缘,而是文化。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共享的文化,是这一片地区的名片和DNA。”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和区域发展概念,更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

    沧海桑田,当年让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伶仃洋,已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伶仃洋畔一个叫作深圳的小渔村,今天已成为一个雄踞亚洲、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大城市。一座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以几乎梦幻般的仪态飞跃于这片波涛之上。

    过去30多年,香港艺术学院前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客席副教授茹国烈一直都在香港的艺术文化界工作。在他看来,今天讨论的“大湾区”虽然是一个自2015年提出的区域发展概念,但这个地区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孕育出著名的岭南文化。

    “我常常用一个比喻,文化是一锅汤,一个城市的文化是一锅滚动了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汤。只要利用得好,加以混合、发酵和累积,在11个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湾区文化能够很快熬成一锅精彩滚烫的高汤。”茹国烈说。

    例如,佛山的武术传统,加上香港的电影艺术,产生了《叶问》系列电影;广东的舞狮传统,加上动画科技,产生了《雄狮少年》动画,又由广州大剧院改编为音乐剧;还有黄飞鸿的故事,广东凉茶的故事……11个城市从来都是同一个区域,有着互相关联的文化和故事。

    大湾区成为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的最佳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记得,小时候爸妈带他去中山,要先去澳门再转到中山,几乎要一天时间;而现在,他的孩子们可以从香港出发,一个小时内到达湾区的很多地方。

    “硬件联通之后,更需要软件的交流互动。粤港澳三地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善用优势,巩固湾区的文化内涵,推进深度交流合作,把我们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让一代又一代湾区人传承下去。”霍启刚说,“海外人士对‘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也很感兴趣,对他们来讲这是巨大的市场。通过香港,可以便利地踏入几千万、上亿的市场,这让他们欣喜。”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8600万人口,比世界其他三大湾区之和还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5万家,处于世界前列。近年来,广东高水平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支撑体系,助力港澳青年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第十三届广东省政协委员、澳门青年联合会理事长黄家伦说:“跟澳门相比,内地无限大,澳门青年非常喜欢内地的机遇与发展。”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兼CEO何猷君说:“大湾区9市与港澳文化同根同源,方言相通,气候相同,饮食相宜,对港澳青年有天然的归属感和吸引力,是港澳青年赴内地就业创业的最佳选择。”

    青年的选择将是大湾区的未来。广东省自2020年实施“展翅计划”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以来,累计吸引8000余名港澳台学生报名,共有3800多家机构提供超过1.2万个优质实习岗位。截至目前,广东已有数十所大学具备港澳招生资格,就读的港澳学生已超过1万人。

    以和而不同的胸怀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地理位置上,粤港澳大湾区是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前沿。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许钦松谈到,大湾区所具有的一个很大优势,是它的国际化,“既是推广本土优秀文化,又是引进外来优秀文化的平台”。而大湾区又是中国科技和创新的重要基地,2022年在深圳举办的“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便首次以艺术和科技为主题,吸引众多香港、澳门以及内地艺术家参与,为文化和科技的交汇提供独特的平台。

    2023年7月是“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10周年。“批”是闽南语,即“信”的意思,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证明。

    在论坛上,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说:“侨批档案是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创业的历史见证。把中外包容在里面,把内地跟港澳台都包容在里面。”他建议,要以“抢救”的姿态,推动珍稀资料的整理和活化,用侨批讲好华侨故事,讲好广东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是重视本原与来处的国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而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常”与“不变”,既是时间的哲学,更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辩证之道。这变革中带有惜旧而布新的赤诚,亦包含和而不同的胸怀。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强调,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中,民族复兴,不仅仅要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还要回归文化传统,重振民族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有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必须建成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构建共享的价值,和共同的身份认同,只有这样,粤港澳三地才能拧成一股绳,并船出海,才有足够的力量去争夺国际话语权。”吴志良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赵安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7日 04 版

文化扬帆,大湾区并船出海
抓住时代的脉搏,文艺创作让经典出圈
从大国走向强国,中国电影如何高质量发展
什么魔力让一座古城收获高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