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寻琴记”为什么感动了那么多年轻人

贾丽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8日   04 版)

    雅集进行到尾声,主持人邀请张简老师上台演奏,她没有直接走向这床千年古琴——龙吟,而是拿过话筒:“古琴‘龙吟’回家,回到陶艺先生身边,称得上是古琴界的一段佳话,而这个故事仅仅发生在20天前,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床古琴的原主人——沈草农先生的后人对陶艺先生说的话:您对‘龙吟’的喜爱令我深受感动,它沉睡了几十年,终于在您的手上复活了,真是可喜可贺。我为龙吟找到最最完美的归宿感到无比高兴,也了却了先父的遗愿……”情到深处,张简老师几近哽咽。

    而此刻,坐在我身边的陶艺先生,几次摘下眼镜,默默抹泪。

    这次雅集的核心词,就是传承,上千年的传承。

    我只是个古琴爱好者,闲暇用音乐软件听听古琴曲,在多年前参加过一节古琴入门培训而已。在雅集上,很多像我一样的古琴爱好者对两位大师的情绪感同身受,为了“龙吟”的传承和复活而激动不已,更想亲手触摸一下这床千年名琴。

    “龙吟”吸引了杨春薇、杨秋悦、孙宇龙、严莉、李可等诸多古琴名家现场演奏。

    24岁的孙宇龙就是其中代表,“指尖的每一次触弦都可以感受到与老琴人的连结,厚重的韵尾音,像极了老先生低沉的嗓音;清脆的泛音,又像是后生在与先生对话……”

    孙宇龙自幼接触音乐,爷爷是北京民族乐器厂的车间主任,父亲先后学习阮、琵琶等弹拨民族乐器制作,后拜入古琴制作大师田双琨先生门下专攻斫制古琴。孙宇龙15岁跟随管派邓红老师学习古琴,现在全职从事古琴传承,不仅在北京小学花城分校教古琴,还经常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初学者,左手在琴弦按压吟揉要吃不少皮肉之苦,直到磨出老茧。尽管如此,也不乏“小小爱好者”。

    张简最小的学生只有6岁,她把古琴的教学和书法、诗词、历史、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单纯教授演奏技巧。特别是中国古琴的音乐记谱法——减字谱,这是古琴独有的演奏符号,能使古琴音乐的依声行腔、依腔行韵表达得精准而精妙。古人小楷手写的减字谱实与书法息息相关,习琴亦要练字。张简强调要把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才能更多感受到古琴背后的文化力量。

    陶艺的女儿陶芊萦,5岁就开始习琴,5岁半作为当时最小选手,参加了全国少儿古琴大赛。今年12岁的她刚参加完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的面试,《流水》《醉渔唱晚》发挥稳定,信心十足。

    不得不说,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陶艺出生在古琴世家,他介绍,这床“龙吟”古琴,曾是他外公刘少椿先生的收藏。刘少椿先生是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是当代古琴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陶艺把几乎全部刘少椿的收藏,无偿捐赠给陕西省富平县,在中华郡建设了刘少椿纪念馆和音乐厅。据记载,1937年,“龙吟”琴和刘少椿收藏的其他四张琴:虎啸、蕉叶、宣和、雪夜钟声,共同收录在《今虞琴刊》中,后由沈草农先生收藏。

    1989年2月27日,陶艺从香港收藏家、古琴家沈兴顺先生处得知外公“收藏的落霞式‘龙吟’古琴,现收藏在沈草农后人家里”。当时29岁的陶艺,是一位穿着港风、烫着卷发的时尚青年,在见到“龙吟”的那一刻,他形容“像见到外公刘少椿,见琴,如见人……”

    “琴缘”未了,35年后,这床沉睡的古琴,回到陶艺先生的手中。人在寻琴,琴也在寻人。

    “我会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把‘龙吟’传承下去”,这床价值不菲的“国宝级”千年古琴,并没有被直接放到博物馆继续沉睡。陶艺先生已经邀请长期在故宫博物院从事漆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故宫漆器研究所所长闵俊嵘,来对古琴进行修复。修复后还会把它再拿出来,供更多爱好者弹奏。

    古琴代表着高山流水遇知音,“龙吟”终于觅得今世知音。而更让人欣慰的是,雅集上的青春面孔,他们也在希望此生能为古琴“做点什么”。正所谓,古琴的知音代代相因,传承不息。

贾丽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8日 04 版

伞叔和他的神奇雨伞厂
这支足球劲旅来自高原
“寻琴记”为什么感动了那么多年轻人
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