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蚂蟥王”带领家乡走上“蛭”富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8日   07 版)

    蚂蟥又称水蛭,许多人闻之色变,但因其具备医用价值,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人工养殖。在湖北省广水市李店镇雷楼村,近两年来,因为养殖蚂蟥,80后返乡青年黄雄成了远近闻名的“蚂蟥王”。

    因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雷楼村曾是当地的“涣散村”,村集体常年负债,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

    黄雄20岁时南下广州,做过销售、采购,后办起酒楼。积累起“第一桶金”后,2014年他回到雷楼村,先后流转土地450多亩,建起生猪养殖场,种植红心火龙果、蔬菜、速生意杨树等,带动村民脱贫增收。2018年,黄雄当选村委会副主任,202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就在这一年,广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乡村(社区)探索鼓励村级组织成立乡村合作公司,打造具有市场功能的集体经济,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协力共建美好家园。

    当年9月,雷楼村乡村合作公司——广水市鸿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立。黄雄担任董事长,他召集村两委干部与党群代表一起商议如何因地制宜办产业带动村集体发展。

    雷楼村紧邻应山河,水资源丰富,能不能发展水产品养殖?随后,黄雄与村干部、党员代表前往广东、江苏考察学习。两地乡村颇具特色的“水蛭养殖”项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人工养殖的水蛭多为宽体金线蛭,不吸血,干制品可制成中药,售价较高。回村后,黄雄多方了解到,在湖北省内,水蛭养殖产业在潜江等少数地市有所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雷楼村乡村合作公司经集体决策,实行“双翼齐飞”:一方面通过养水蛭开展特色养殖,另一方面与本地小麦、油菜种植大户合作,把撂荒的土地开发利用起来,拓展传统粮油种植规模。

    养水蛭离不开技术与资金。雷楼村乡村合作公司与江苏一家水蛭养殖公司达成技术、种苗合作协议。2021年年底,在黄雄带领下,公司建大棚、搭蓄养池,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水蛭每年3月育苗,11月收获成品出售,饲养周期8个月。孵化幼苗时,大棚水温要严格控制在25-30摄氏度。水蛭对水质要求高,需要防止雨水渗入池中。“此时的水蛭苗养护要投入大量精力,饲养师傅24小时监测长势。待到5月初,水蛭苗从精养池转移到养殖池喂养,每周投食田螺一次。”黄雄介绍。

    2022年4月,雷楼村乡村合作公司融资55万元,在原有的小规模试养基础上新建起7个大棚、28个养殖池。黄雄每天忙完村委会的事,就赶往基地,从选种孵化、幼苗培育到成品养殖、疾病预防、联系销售等,带领公司搭建起完整的产销链条。

    2022年,水蛭鲜品均价每斤170元,干品每斤1050元,雷楼村乡村合作公司营收72万元,减去各项成本,实现当年回本并盈利16.4万元。有了资金,村里新修道路两公里。

    “雷楼村出了个‘蚂蟥王’”“养蚂蟥挣了钱”的消息不胫而走。黄雄带领公司蹚出产业发展新路,李店镇其他村也跃跃欲试。

    2023年2月,李店镇成立乡村合作公司联盟,推行“1+10”模式:“1”即雷楼村乡村合作公司,“10”为镇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10家乡村合作公司,通过以强带弱,实现共同发展。

    2023年4月,联盟投资200万元,发展二期水蛭养殖基地,新建大棚40个,养殖池160个,覆盖镇里11个村。水蛭基地带动了一些村民务工增收。雷楼村村民黄远国平时在养殖场给水蛭换水、喂食,“活儿不累,一天能拿到百八十元”。

    2023年年底,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公示2023年度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李店镇、雷楼村双双上榜。

    在联盟带领下,11个村乡村合作公司养水蛭呈现新气象,村民们看在眼里。“经常有村民来问我‘好不好养’‘行情咋样’。”黄雄注意到,近两年随着一些留村或返乡村民年纪渐长,外出务工失去优势,不少村民想加入到蚂蟥养殖事业中来。

    眼下,黄雄打算继续扩大规模,通过合作社模式带动更多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参与进来,“让乡亲们增加收入,脸上的笑容更多一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8日 07 版

湖北广水探路乡村合作公司激活“一池春水”
乡村合作公司聚起“青春雁阵”
“蚂蟥王”带领家乡走上“蛭”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