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空间品质建设的内在逻辑
城市是经济社会活动集中、要素集聚、形态集合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价值核心和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多次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闵行区考察时再次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城市的科学论述,为回答好“建设怎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这一重要命题指明了科学方向,也给如何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作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空间综合承载体,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实现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安居乐业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核,要更加突出以“人”为核心、以青年为优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形式。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历了能源城市、工业城市、创新城市等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城市建设时期,其以追求物质资本积累、投资持续增加与GDP快速增长为主要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公园城市、田园城市、宜居城市、韧性城市、健康城市、幸福城市等成为当代城市建设的新标签,其根本的逻辑是突出“空间品质”这一基本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城市成为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需要推动城市发展从1.0版本向2.0版本转变。城市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聚集地,有一种说法是“乡村是神造的、城市是人造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造城市?传统的逻辑是城市在生产上聚集企业、提供就业机会,人们随着就业机会增加而迁居到城市,生活类基础设施只是作为配套与保障,生态友好更是作为点缀而存在,这在传统的中国开发区建设中最为明显。步入新发展阶段,应深刻认识到就业机会的改善只是空间品质提升的一部分,只有健康安全、幸福宜居的城市建设才能吸引人才,特别是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聚集,进而推动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应充分发挥城市空间品质的导向作用,积极转变“重生产、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与生态”的传统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以提升空间品质为核心目标的城市发展新路子,构建以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引人、引产的2.0城市发展版本。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需要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关系。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城市空间品质就是紧扣新时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等现实需要,着力发挥品牌建设的引领功能,以生态为底色、以生产为动能、以生活为导向增进民生福祉、满足青年多方位需求,最终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融合。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融通融合。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不仅要全面展现高质量发展,更要充分体现以高质量发展来创造高品质生活,从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可以说,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筑造城市的空间品质。因而,推动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既要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充分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来夯实人民群众的物质基础,也要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融通融合、互促共进。
二、城市空间品质建设的品牌担当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品牌让生活更美好,在城市空间品质建设中品牌要有更大的担当。例如,以保利发展为典型性代表的品牌企业致力打造“好产品、好服务、好生活”,将企业品质建设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相互赋能。未来的品牌价值提升要进一步赋能城市空间品质多场景,融入到城市空间价值的创造中。
以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需充分发挥“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科技”“品牌+治理”等的“品牌+”作用,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全力提升治理能力和发展动力,进而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是发挥“品牌+服务”作用。引入专业化、体系化、平台化思路,充分发挥品牌企业规模效应,从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提供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全面提升美好生活品质,持续助力城市空间的建设与优化,为城市空间品质建设贡献力量。
二是发挥“品牌+文化”作用。注重企业软实力建设,以人文情怀为内生动力,着力发挥民生保障作用,推进企业品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最终实现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塑城,让广大青年体会到文化引领的力量和文化滋润的魅力。
三是发挥“品牌+科技”作用。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引导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开发、经营、服务全流程,深化科技创新和场景应用,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引领城市空间品质提升。
四是发挥“品牌+治理”作用。破除传统思维定式,创新治理模式,吸引品牌企业入驻,形成“政府+企业+群众(青年)”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完善独特的“全域服务治理”业务新模式,推动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向精细化、低成本、高效化转变,提升城市的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
(作者张学良系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韩慧敏系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学良 韩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