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青旅里的青春

实习生 杨郁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 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31日   04 版)

    5月7日凌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青旅内,从事表演行业的林旭从学生剧组下班后,在自己的床位上看平板电脑。林旭来自四川乐山,是舞蹈专业的毕业生,为了进入表演行业,她和同乡好友来北京找剧组的工作。由于专业剧组门槛较高,林旭会暂时接一些学生剧组的表演工作,日薪约200-400元。她所在的这家青旅月租为1800元。

    4月15日,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青旅公共区,徐小然看向窗外。当天她刚结束一场面试,身旁是装着简历的手提包。

    5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一家青旅内,许博添(左一)正在帮前台处理账单。作为入住近两年的老住客,许博添见证过很多次前台人员流动,所有工作人员都认识他,偶尔也会请他帮忙。

    5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一家青旅内,一位住客取走桌子上的外卖。在这里,外卖统一由外卖员放到大厅桌子上,住客自行认领。

    4月3日,北京市海淀区一家青旅内,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贺泽宇正在房间内取外套,准备去实验室。贺泽宇今年大四,从山东大学保研至清华大学。由于有提前进课题组的需要,他和同年级的几位同学一起订了这家青旅3个月的床位。

    5月17日晚,北京市海淀区一家青旅内,一位上铺住客在自己的床位边。由于房间内人数较多,相对的床铺之间有墙板遮挡,房间内大部分住客会拉着床帘,互不打扰。

    4月21日晚,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青旅内,几位住客在公共区,沙发旁放着住客的行李箱和待换洗的床单。她们中间,有来北京找工作的毕业生,有创业的中年人,还有来北京国际电影节看电影的大学生。本版图片均由杨郁然摄

    有人刚入住,有人刚离去,有人在老去,有人正年轻。不知道下一站是哪里,但我永远在路上。

    ——一位住客的留言

——————————

    今年春招季,刚结束一场面试的徐小然回到青年旅舍,坐在窗边发呆。这是她来北京的第三周。

    刚进入职场一年的徐小然失恋了,她想换个环境,于是辞掉了在西安的工作,只身来到北京。由于不确定停留多久,她选择先住在青年旅舍找工作,等稳定下来再租房。在北京,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青年旅舍(以下简称“青旅”)通常为上下铺形式,从4人间到10人间不等,按床位收费,住客无需承担卫生和水电费用,价格也比酒店便宜很多。传统的青旅主要接待年轻的旅行者,并为他们提供社交空间。除必备的公共区桌椅、饮用水、浴室等基础设施外,部分青旅还提供旅行攻略、观影、咖啡、图书等服务。近些年,青旅的住客群体越来越多样化。

    据了解,在北京,不同地段的青旅面向不同的人群——市中心的青旅多聚集在南锣鼓巷、什刹海等热门旅游景点附近,一张床位的价格通常在每晚100元以上,住客以国内外游客为主;在三环之外,地铁站附近是青旅的常见选址地,每晚床位费约为50-80元。

    更高的性价比吸引了更多预算有限的住客,部分青旅还会提供长租优惠。“我现在遇到的有实习的、看病的,虽然都没深入聊过,但是感觉都不是来玩的。”来自河北的女生王文说。她住在国贸附近的一家连锁青旅,求职者和备考学生是那里常见的住客。

    对很多短居的年轻人来说,青旅只是他们在北京过夜的地方。王文今年22岁,保研之后到北京实习。出于通勤和成本的考虑,她工作日住在公司附近的青旅,周末和节假日便回到河北秦皇岛的家里。追求体验感的她每周都会换一家青旅住,和室友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来自广东的齐先生今年4月来北京出差3天,预订了五道口附近的一家青旅。与酒店相比,他认为青旅高性价比的单人床位就可以满足居住需求。大四女生李妍来北京参加中国地质大学水利专业的研究生复试,以每晚150元的价格预订了五道口这家青旅。在考研旺季,这家靠近众多高校的青旅几乎日日满房,临近考试日的价格也比平日上涨了近一倍。

    对长租的年轻人来说,青旅的社交氛围、低负担的生活成本、灵活的居住时间都是租房难以替代的优势。“我来这儿3天就加了3个好友,周末晚上每天都有人在公共区。”徐小然表示,在青旅中与陌生人的交流让她感到开心。在她入住的青旅公共区放有留言本,从2018年开始,来往住客的故事已写满了4本。

    在清华大学担任科研助理的许博添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今年24岁,自2022年从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便来到清华,住进五道口附近的青旅中,已成为店里最“资深”的住客。除了偶尔会去实验室,许博添大部分时间都在青旅公共区写代码。这家青旅月租3000元,开销并不比租房便宜。此前,许博添也曾在朋友的住处周转过一段时间,但一个人的生活没有在青旅中热闹,且需要顾及卫生和水电,权衡之下他又回到了青旅。在这里,许博添认识了天南地北的人,还遇到了如今的女朋友。

    许博添所在的青旅有两个较大的公共区,那里常常会变成“自习区”,无论白天还是深夜,总有人在画工图、写代码、备考雅思……自习的人多了,过往的住客便会默契地放低声音。前台杜女士看着这些处在人生岔路口的“高材生”,感慨大城市的人过得同样辛苦。35岁的她之前在黑龙江的一家国企工作,两个月前和丈夫一起来做青旅前台,并借机在北京寻找创业机会。

    在青旅的经营者看来,开青旅不仅是为了盈利。李先生在雍和宫附近经营青旅已有近10年,年轻时也是走南闯北的“背包客”,成家后为了稳定,便当起青旅老板。“因为(对青旅)有情怀嘛。”李先生笑道。

    刘晓琳经营着一家仅接受女生入住的青旅,她所在的区域房价为每平方米3万余元,租房价格根据合租和整租的区别,每月约在1500元至9000元之间。在她看来,超一线城市的房租对于处在人生过渡期的年轻人是很大的负担,青旅实惠且灵活,而女生更需要安全有保障的住处。空闲时,刘晓琳会坐下来和住客们聊天,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在房间内细心准备应季的食物和装饰,也和很多客人成为了朋友。

    不过,青旅中的交集总是短暂的,流动才是常态。5月8日,许博添正准备出发去实验室,刚好碰到学音乐的小崔在收行李,两人互相打了招呼。“她在这儿住了半年,她走了之后,长租的又只剩下我一个人。”面对来来往往的住客,许博添有些感慨。目前他正在做机械狗的研究,这个项目完成后,他打算申请海外的博士项目,预计在今年暑假离开青旅。

    而徐小然在青旅居住期间,也找到了一份影视公司设计岗位的工作,并换到了一家离公司更近的青旅。每晚下班后,徐小然就买来酒饮,放着音乐,在青旅的天台为自己调酒。“刚工作的一周我特别不适应,我觉得北京和之前工作的西安很不一样,只有在天台喝酒的这段时间我是自由的,”徐小然一边倒酒一边说,“但我觉得我应该是进入了人生新的阶段。”

    “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我要给自己留一排酒柜。”天色已经全暗,月亮高悬,徐小然摇晃着酒杯,窝进了椅子里。

    (应受访者要求,徐小然、王文、李妍、刘晓琳为化名)

实习生 杨郁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 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31日 04 版

青旅里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