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移动支付时代 有必要让孩子认识现金吗

马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6月05日   05 版)

    据《长江日报》报道,有老师发现,不少一年级小学生不知道人民币没有3元、6角的面额,不懂“换钱”“找钱”的概念。当老师拿出人民币现金时,全班40名学生,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孩子不认识钱的情况,近几年越来越明显。不少小学生不认识现金,也不知道钱从哪儿来,对“花钱”的理解就是“刷手机”。

    孩子不认识钱,并非学校不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一直都有一堂重要的课《认识人民币》,老师还会布置作业,让家长配合课堂,教孩子认识货币,学习买东西时如何看价、如何使用现金付账。过去,有这样一堂课就够了,生活实践会成为课堂外的有益补充。然而在数字支付时代,孩子们很少接触现金,课堂所学无法与生活建立有效链接,也就无法固化为常识。于是,孩子不认识钱,就成了一个问题。

    这其实提醒我们,常识是动态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常识。20世纪80年代,如何惜字如金地发电报是常识;20世纪90年代,在邮局寄信、打长途是常识;电商蓬勃发展之后,取快递、点外卖是常识。同样是做“打电话”的手势,是用手比出一个“六”放到耳边,还是直接用手掌贴在脸侧,一下就“暴露了年龄”。从这个角度说,有些父母辈视为常识的东西,在孩子们这里“断档”了,不用大惊小怪。毕竟,如何网购、如何下载音视频内容、如何使用各种智能家电,这些新的生活常识,孩子们可能掌握得比家中老人更娴熟。

    那么,还有没有必要让孩子们学习那些看上去“过时”的常识呢?当然有必要。认识货币、懂得现金支付这样的常识,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尽管当下移动支付非常普及,但现金仍然有不可替代性。掌握不同的支付手段,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国内外旅行、市场交易,还是面对未来技术的变化,不认识货币、不会使用现金,会限制孩子们对不同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力。同时,当电子支付遭遇系统故障、电量不足或断网等情形时,不会使用现金,会限制孩子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认识现金,也是一个人金融素养的重要起点。传统的现金支付因为有实际掏钱的动作,触觉和视觉反馈会让人对支出有更强的感知;而数字支付过程的流畅与便捷会减弱“支付痛感”,让人面对消费诱惑时,更容易冲动消费,导致不必要的开支增加。成年人尚且容易陷入数字消费陷阱,更何况未成年人呢?所以,对孩子从小开展财商教育、教授金融常识,在数字支付时代有了更迫切的需要。

    通过认识现金,可以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金钱的价值、储蓄和消费的概念,培养健康的金钱观和理财能力;通过现金交易,可以让他们学会计算价格,在求整找零的过程中,锻炼数理逻辑;学习算账的过程,也让抽象化的消费记录和账户余额变得更为具象,使孩子对预算和支出有更清晰的认识。

    数字支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伴随着新的消费心理挑战,帮助孩子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对于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和理财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数字支付时代,不仅不应该弱化孩子对钱的认知,反而应该强化。与此同时,面对时代变迁,常识课也得与时俱进。

马青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6月05日 05 版

那些“写哭了”的毕业致谢里有什么
远离家暴不只离婚那么简单
“霸总”发言遭吐槽 对职场年轻人多些体谅
移动支付时代 有必要让孩子认识现金吗
别让夏令营变成“坑娃营”
以严明的纪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生长激素